金门一瞥

大金门岛邻近的小金门岛(亦称烈屿)与厦门岛仅一水之隔,最近处只有 2310 米。大小金门散居海外的人口有 21.5 万余人,其中半数在新加坡。

金门岛上的居民近 5 万人,部分人以捕渔为生,早出晚归,捕捉黄鱼、

鲟鱼、虾及其它海产类,并以此为主要收入。岛上现有渔民 2000 多,各类渔

船近 300 艘,捕鱼量及沿海养殖收获量每年约 5000 吨。另有盐场一处,年产

食盐 1800 吨。金门现有耕地 6336 公顷,大部分的居民从事农业,主要种植

高粱、甘薯、玉米、花生和蔬菜。金门几乎没有大工业,有一家年产 250 余万公斤高粱酒的酒

厂,生产远销海内外的金门高粱酒。

大金门岛已完成环岛公路系统,总长 360 公里。料罗湾修有防波堤和大

型码头。金门机场名尚义机场,可起降波音 727 客机。金门有各种树一亿多株,很多公路都是林荫大道。

金门岛上有人工湖、人造公园以及大大小小的自然风景点,加之没有工业污染,使之成为一个潜在的旅游胜地。

有人说金门是“花岗岛”,不无道理。金门盛产花岗石,花岗片麻岩的颜色为淡红或红色,问有青灰色,易于磨光,故金门民房的房基以及路、桥、水闸、水坝都用花岗碎块加细砂、水泥制成,坚固美观。金门的街以笔直著称。金门的旧金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街道遗址仍轮廓清晰。

金门的桥很多,有名的有观澜桥、观德桥、共济桥、幸运桥、九曲桥、古岗桥等。其中观德桥造于清道光年间。

金门如今像一座大花园,遍地花木,点缀几十处村落,整修了的古迹、曲径、小桥、亭台、庙宇,错落其间。金门岛上共植近 9000 万棵赤尾松与木麻黄,还有几十万株樟树。除了蔽荫植物外,每到夏末秋初,走过金门田野, 便可看到漫无边际的金灿灿的高粱穗,满目金黄,十分美丽。

金门几乎无山。最高的大武山,不过 327 米,其它几处小丘,只有 100 米上下。

高粱酒、贡糖、菜刀、瓷器是金门的名特产,尤其高粱酒和瓷器,品质之优更是远近闻名。

金门也有几处古迹。

岛上的牧马侯祠是奉祀唐代牧马监的。当年他率领了 10 多户人家由大陆渡海到金门,后来便衍生成若干家族。该祠已屡经重修,如今焕然一新。

金门乡间村落,间或会发现沟隙、路口、墙面上,竖立着石狮,或站, 或卧,姿态各异:有的张口,有的闭唇,有的张牙舞爪,琳琅满目。自古以来,这些石狮一直被金门同胞看成是压邪镇妖、抵挡狂风沙浪的守护神。明末郑成功曾聚兵屯驻金门。为造战船,将岛上树木砍伐殆尽,致使金门贫瘠荒芜。一旦海风凛冽,便黄沙蔽日。为镇沙驱邪,岛民请来石狮守护。

在金门金沙镇黄龙山上有一座明朝官吏大墓:陈桢墓。昔日陈桢倡导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文风,使金门文学鼎盛,金门人十分敬重他,因而立墓为祀。

金门昔时称为“浯洲岛”。明初,朝廷派江夏侯周德兴率兵来此建城堡, 设置“御千古所”,并以巨石垒砌一座“文石古塔”,做为海上船行标志。“文台古塔”是台、澎、金、马最早的建筑物。

在金门后浦涂山头有一座已有 154 年历史的奎阁。这是一座二楼三檐八

角形楼阁,奉祀“魁星爷”,主文气。清代,每逢科举之季,读书人欲上应天象,下开文运,常来此虔诚奉把。奎阁与一水之隔的大陆泉州晋江的“魁星阁”相对,建筑结构和风格也相同,令人感到中华文化的渊源,也为先人开拓斯土留下了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