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的哀荣——台湾人的葬仪

台湾民间认为,人就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人死以后,肉体归于尘土, 灵魂却离开身体永存宇宙之间。“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使子孙对长辈生前要尽孝,死后要祭把。

台湾的葬仪,沿习古代中国大陆之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地理师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独具风格。

搬铺。病人在临终前,要从寝室搬到正厅,名为“搬铺”。因为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目,可谓光荣、幸福之事。如下搬铺,而使病人死于寝室,其亡魂仍旧留在房内,没办法立刻超生,会受很多的痛苦,所以一定要搬铺。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搬铺的禁忌。家有长辈时,“搬铺”只能移到“护龙”(旁边的小屋), 不能放在正厅。只有对家庭有功劳的长子或怕叔父例外,可移至正厅。小孩早夭,不能“搬铺”,只能置于寝室草席上。溺死的、自杀的长辈,也不能移至正厅。病人于“搬铺”咽气后,要采取以下的做法:在断气的同时,要弄破碗;用石头做为死者的枕头。把天公炉放在旁边。用布将正厅中的神佛及祖先牌位盖住,等人棺后再拿掉。为死者盖上“水被”(中央有红儒子的白布);在死者脚旁放一碗饭和一双筷子,并在饭中间,放一个鸭蛋,名为“脚尾饭”。

烧银纸。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放一香炉,饶香点烛, 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号哭。召集族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出嫁的女儿听到死讯后,赶回娘家,于靠迎门口的路旁开始号哭,才得人门,称之为“哭路头”。

过小轿。在用纸做成的小轿中装满银纸,放在尸体前烧,向上天报告死讯。

惊猫(死者怕猫),不能让猫靠近死者。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魂帛。用长约一尺,宽约三寸的厚纸板做成暂时的牌位,上写有死者的爵位、溢号及讳姓名,旁记有死亡的年、月、日及孝男奉祀等,再用白布盖上,是为“魂帛”。

幡仔。在长三四尺的白布上写明死亡的年、月、日和姓名,绑在有枝叶的竹子上,称之为“招魂幡”。由道士以这支旗子来牵引亡魂,入葬以后烧掉。

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且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

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秤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

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之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 61 大寿时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所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为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在阳间吃的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和“食酒婚桌”一样有 12 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挟菜的动作,口中并说些吉语好话。

割阉。把麻绳的一端绑在死人的袖子上,另一端命亲人抓住。道士一面口诵好言,一面拿刀割掉麻绳,并饶银纸,表示和死人的往来从此断绝,灵魂也不会回到亲人的身边。

洗净。道土一面唱咒语,一面洒黑麻油于清水中,亲人们以手指头沾水, 抹在眉下。然后,把道士画的符,贴在死者家眷房间门上及邻居门柱上。

坚灵。暂时为死者设一个牌位,灵桌置于正厅的一角,上有“魂帛”、“桌头 死人的哀荣——台湾人的葬仪 - 图1”(用纸做成的男女侍从),放在魂帛两侧。灯芯要点火,并供有香炉。

入殓(纳棺)。入殓也叫纳棺,是个很重要的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吉日良辰。依序如下: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纸;银纸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为“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枝,用以驱阴间恶狗;放一个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登山用的裤子,用白布剪成个样子,而且一边要缝对,另一边则要缝错;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 中有银纸,称为“鸡枕”;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盖在尸体上;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后放些银纸。

以上这些纳棺仪式,总称为“收乌”。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 于夜间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咽棺脚”,一直到出葬

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由择日师来决定,程序如下:

转柩,即出葬时间到时,把棺村移至庭院。

起柴头,即以死者亲属赠送的五牲供奉棺材,又称“起车头”,各位亲人依序行三跪九拜之礼并哭泣,主持人代读祭文。

封钉,在棺材的四角钉上四只长铁钉。打钉时要说一些好话。

旋棺,在道士引导下,孝妇绕棺三次,孝妇要靠在棺木上号哭,孝男则跪拜在地。

绞棺,取来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绳绑好,然后用刺箫盖在棺材上,名为“棺罩”。

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纸钱、铭旗、孝灯、吉灯、大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小鼓乐队、北鼓乐队、北管乐团、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

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金竞玉女、和尚、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送葬亲友、女性遗族队等,共约 50 种。

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为防止女性遗族落得太远,一般要拉一条很长的白布条, 由一个男人在前面牵引。其余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棺材也停下,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落葬(下葬)。落葬,就是把灵柩埋在坟墓里,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

(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坟坑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 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礼拜和诀别。把“魂帛” 牌位放在供桌前,等和尚和道士念完经之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木栓。用意是让棺村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最后由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和“魂帛”一起埋葬。这时,要由丧主往棺材上埋第一锹土,以示尽孝。

孝土地公:在坟墓上立土地公碑,上刻有“后土”二字,为的是请土地公守护这块土地。这时要用猪羊等供祭、

孝墓:拜完土地公碑,转移牲礼上香祭墓。

孝墓之后,由当地有身份的人再次祭拜土地公。其次就是所谓的“点主”, 期望对子孙的将来有好运道:请学者官员在牌位正面上下打朱点,叫做“点主官”。点主官在牌位上加红点,在红点之上用墨汁点黑点,边做边念吉祥祝颂的词句。然后把所用朱笔朝太阳掷去,黑笔留下不动。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收回全部牲札,至此葬仪便告完成。

这项祭典之后,死者亲属跪在墓前,由地理师从大米斗里拿出五谷的种子播在坟墓上,但必须留一点分给子孙,连同一块坟土拿回家,代表子孙将来必能五谷丰收。

最后由道士为先导,率领贵族绕墓三周。回去时要把火绳丢在坟墓上, 并由“字姓灯”领路往回走。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黄色的长衣。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憎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后的祭礼。安葬结束后的几天里,每日朝夕,亲人皆要向神主跪拜、烧香、大哭。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 或“收灰”、“谢上”。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死后每七无所作的供奉。奇数旬为“大旬”,即“头旬”(中国大陆北方叫“头七”)、“三旬”(三七)、“五旬”(五七)、“七旬”

(七七),这些大旬都有比较大的祭把。反之,偶数的“小旬”,即“二旬”

(二七)、“四旬”(四七)、“六旬”(六七),则只举行简单的祭祀。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如果是富家人,则在重要时候,请和尚或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

少而定。如果是穿 7 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 11 层,就

做“十一旬”,长达 77 天。

做功德,就是子孙以死者之名施功德,借以为死者赎罪等。方法就是超度、供养以及做法事、请和尚或道士来念经拜祭,仪式十分复杂。

负责超度的和尚或道士,有时也会应丧家的要求,表演“弄饶”(用饶钹耍特技与奇术)和“装观音”(唐三藏去西夭取经一幕)等各项节目。

做百日,就是人死后 100 天的祭把。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

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较贫穷的人就只须在灵前上供,子孙祭拜哭号即可。

做对年(一周年忌),死后一周年的祭祀。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较远的亲戚就“脱孝” 了。

除灵,也叫“推灵”,即撤掉“魂帛”和香炉,选个吉日将之丢弃。‘合炉,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 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 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法名。

合炉的时间是有规矩的。“做对年”如果是前半年,就在六月收获完了进行;反之,如果“做对年”是在后半年,就在十月收获完了进行。如果是七月或十一月“做对年”,则在十二月台炉。合炉是丧事的一部分,但从合炉之日起一切都可恢复正常。

新忌,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就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祀。

扫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为之。扫墓时要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刷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棵、发糕、牲醴祭拜。祭拜完了,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拾骨,又叫洗骨,民俗学上称之为二次葬。这就是在埋葬后经过一段时

间(一般为三年至五年),再把坟墓掘开,拣出骨头,用茶籽油擦拭干净, 用阳光晒干,然后装进被称为“金斗”的骨坛里。一般选择吉祥之日,由土公会同家人掘开坟墓,普通细骨包以红纸放在金斗底下,头骨则包以棉花放在金斗上部。骨头以筋肉全部脱落为最吉利。万一遇到类似木乃伊而不腐烂, 则被视为不吉祥,会有害于子孙。假如还有带筋肉的骨骼,也要用刀刮掉。

经捡骨装进金斗里的遗骨,要选个吉祥日安葬,称为“吉葬”。亦为隆重的葬式,一切和普通葬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