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腔的南管乐腔

每天晚上,当你走近彰化鹿港龙山寺,都会听到从里面传出来委婉悠扬的乐音。如果是闽南人或是台湾人,一听就知道,这是南管乐。鹿港龙山寺的南管子弟团,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寺内排练演奏南管乐。

南管乐,是台湾民间中颇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它发源于福建泉州一带, 跟随泉州移民渡海来到鹿港扎下根来,并慢慢地普及至台湾各地。南管的音阶,只用五个音(D、E、G、A、B),所以又称为“五音”;演奏所用的乐器, 如琵琶、二弦、四弦、洞箫、笛等,皆属弦乐器或管乐器,故又称“弦管” 或“丝竹”。南管乐团都奉五代孟昶为开山祖师,因此,又称为“郎君乐”, 唱曲亦名为“郎君唱”;传入台湾后,为区别于其他音乐,台湾人又把泉州一带传来的民间音乐,通称“南管”——“南曲管弦乐”的简称。

演奏南管最主要的乐器,是由五块黑檀板相连一端而成的拍板。歌唱者心须按拍,一个字一个字拉乐音调唱下去,正式演奏时,必须具备指(有词的曲)、曲(有曲的词)、谱(有谱无词)。南管乐歌词不多,调子缓慢, 唱法特殊,每当唱到尾句,必须将最末一字重复唱出。唱曲讲究行腔、转韵等。因此,南管每一首词都得唱上半柱香时间,悠扬缓缓的节奏,是匆忙的现代人难以忍受的,觉得异常单调、冗长,须有特别耐心才能听完。所以, 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企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南管音乐显得比较萧条。

南管戏有 60 出以上,都是文戏,没有武戏,如《陈三五娘》、《孟姜女》、

《王昭君》等,所以虽然南管戏曲曾是台湾民间最为流行的音乐,但也是知识分子比较喜欢听。而且南管戏只限文戏,弦乐伴奏悠雅绵长,念的词皆泉州腔的文读,不似歌仔戏俚语浅白,不通俗,使南管始终难于广泛流传。

每年的春秋两度“郎君祭”,祭祀开山祖师孟昶,是南管子弟团的大型活动。子弟们皆慎重其事,必须举办一次弦管大会。每个子弟团选择祭祀的时间不同,准确时间由各团自行决定,并分发请帖给其他的南管子弟团,彼此相互询问,共襄盛奉。原则上,春祭在三、四月间,秋祭在九或十月间举行。其他的时候,多为喜庆、庙会、祭礼或乡镇人家办喜丧事,南管子弟团才参与。只有在这些场合,才有欣赏到真正的南管的机会,正因为这样,才使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得以世代相传下来。

南管子弟团的组织,是由民间爱好弦管的朋友自由聚合一起而成的。过去南管乐盛行时,全省有五六十个南管子弟团。面目前仅余数团。北部有基隆闽南子弟一团、台北闽南乐府、中华南乐研究社;中部有鹿港聚英社,雅正霁;南部有台南保安宫的南声社、高雄闽南乐府等几个社团。但是,较为活跃的,也只有聚英社和南声社两个团而已。

鹿港聚英社就设在龙山寺内,据说历史最为悠久,约有 200 多年的历史, 每晚固定在寺内练习,子弟可以自由加入演奏或参与演唱,为民间戏曲活动的一大特色。南声社成立于 1900 年左右,是目前曲艺最为精湛、组织最为完整的南管业余演奏团体,平时晚上时间在台南市保安宫里练习,曾远赴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欧洲各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