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岛面面观

澎湖群岛由大小共 64 个岛屿组成。从空中鸟瞰,这些岛屿好像一朵朵飘

流在大海上的浮萍。澎湖为县制,下辖 1 镇 5 乡,人口约 10 余万。其中马公镇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澎湖虽与台湾本岛相距不远,但自然与人文景观却相差不少。人们说澎湖是三多三少,即风沙多、渔民多、女人多;树少、雨少、给水少。这种说法使人们不禁感觉到,澎湖与富足、自然条件优越的台湾本岛相比,凄凉落后了许多。

澎湖各岛上因水源取得不易,因此聚居的型态多是集村式,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制造及服务的聚落,以马公镇市街为主;二是农村聚落,自古以来因受风及水源支配,多分布在朝南坡地及地势较低的背风面;三是渔村聚落,多半位于沙岸海湾、地势较为低洼处。

澎湖自明末就有大陆移民来此垦殖,因此岛上的建筑风格受大陆影响很大。其中,以湖西乡的建筑最具代表性。其民房有许多是属于古色古香的仿漳泉式样。主要特色是三合院:包括正房、左右护龙、天井、亭子脚等,墙壁则以澎湖特有的老期珊瑚礁——硓大石砌成,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年代愈久愈牢固。对于一年四季大风不绝的澎湖人来说,坚固的围墙是非常重要的。

澎湖是海岛县,居民半数以渔业为生,这种讨海的生活,生命安危瞬息可变,难以预测,于是求神保佑的意愿及心理就特别强烈。澎湖 64 座岛屿上

庙字竟有 200 多座!数量居全台各县之冠,其中以拜海上之神——妈祖为最多。尽管澎湖人多半以佛教徒自居,但家中佛堂里供奉的神抵却兼收并蓄, 有观音、三官、王爷等,庙内也同时供奉妈祖、菩萨、千岁等,形成儒、佛、道相容相安的情形。岛上佛教以观音亭为首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道教

是我国固有宗教,为多神、杂神教,如妈祖、王爷、保生大帝等众神皆归于道教。

澎湖开发的历史比台湾还早,这里曾是大陆移民渡海入台的落脚点,因此境内的名胜古迹很多。“澎湖渔火”、“西屿落霞”曾被列为台湾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