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口香糖 奇特数槟榔

在台湾任何一个市镇,都可以看到出售槟榔的招牌。而嚼食槟榔又是台湾人的一种嗜好。卡车司机称它为“金龟”、“救心”,种植果农视其为“摇钱树”、“绿色金”。

槟榔主要产在台湾中南部,尤以南投具双冬为最甚,南部的恒春则是台湾最大的槟榔集散地,那里有一条“血迹斑斑”的槟郎街。采收后的槟榔, 需剥除果蒂和较老的部分。先取由彰比引进的带有胡椒香气的荖花,它是嚼槟榔必不可少的佐料,再搅匀石灰,用小刀涂少许在荖叶上,将之卷起。然后切开槟榔,将已卷好的荖叶夹放在中间,这样即可供好此道者一享口福。由于三物混合后即呈红色,食者还要边嚼边吐,吐出来的汁液,便就如吐血一般,而嘴角,牙缝都是一滩滩“血迹”。虽然不雅,便嚼起来脸颊红润, 血脉贲涨,全身暖洋洋的,那种滋味非亲尝者无法言喻,嚼者不限青年男女, 就连已无牙齿的老者也将“三合物”绞碎后嚼食过瘾。

清代以前,槟榔不仅是老少咸宜的食品,更是出嫁时的高级嫁妆。新娘出嫁时的“槟榔盛具”是她们嫁妆中的“台柱”,它比今日的汽车、洋房更得翁姑的喜爱。喜宴上最珍贵、最能表示主人诚意的也是槟榔。

台湾的少数民族也嗜食槟榔,他们相信嚼槟榔所染红的口液,唾出去能驱除恶魔,保护身体,且能祛病延年。所以他们在祭祀祖先的大礼上,必要

供奉“三向”——槟榔、酒、炜(以米和豆共炊的一种食物)。所谓的“向”, 就是鬼神存在的象征、因此要用此三者作红色,贿赂他们,以免找麻烦。

日据时代,槟榔因受日本人厌恶而遭到砍伐的厄运。但好此者,仍不顾性命作地下买卖。光复后,农家纷纷栽培。现在无论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大街小巷、路口道旁,到处都是槟榔摊,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就散发在卖槟榔的小摊上。

现在,台湾各地槟榔摊上最常见的招牌是“双冬槟榔”。其实,双冬原来只是南投县草屯镇的一个小村落,三十年前,这里虽出产槟榔,但没有多大名气。因为当地气候适中,四时如春,所以无论哪一项农作物收获都特别多,甚至比别的地方多出“一冬”(一年),因此人们总是说“一冬亲像双冬的所在”,久而久之,双冬便成了地名。尽管这里槟榔产量很高,但业者却承受青低价的打击。约在 30 年前左有,双冬人苦心研究出槟榔包上荖叶的独特吃法,味道相当甘醇可口,比以前只夹石灰膏嚼吃,其滋味胜过千百倍。另外,他们又在石灰中加上甘蜜、玉桂、甘草粉、茶叶末精炼而成的独特配方,口味更加大众化,立刻广受槟榔瘾君子的青睐。不到两年,双冬槟榔之名就传遍全省,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

目前台湾最大的槟榔集散地在恒存的槟榔街。它位于闹市区福德路口, 在菜市场附近,宽仅 5 米,全长约 500 多米,两旁槟榔摊一家挨一家,将原本狭窄的巷道,挤得水泄不通,不谙路名的人便称这条“血”迹斑斑的路为“槟榔街”了。

由于恒春人嚼食成风,镇内到处可见妇人们坐在门槛上嚼槟榔、话家常的情景。村妇们都乘早选购,槟榔愈小愈贵,味道最可口。有的年轻人拿了槟榔,将它截成两半,佐以甘草,配着高粱酒细嚼,听说更加过瘾。

在恒春人的婚嫁习俗里,男方准备的定婚礼物一定有两串槟榔。当地有句俗话:“有成得成,槟榔先做前”,即指槟榔是最好的见面礼。而女方也把槟榔树做嫁妆,陪嫁的数量越多越体面,连办喜事的宴席上都准备了大量槟榔待客。槟榔已经成为恒春人生活的一部分。

传说三合一的槟榔嚼食法,有一篇动人的故事:以前有对山胞兄弟,同时与一位姑娘相爱。后来弟弟为了成全哥哥便于深夜离家出走,但是不幸跃入深谷而亡。哥哥知道后,悲痛万分,也跳下深谷自尽,不久谷中便出现了一石灰巨石和一个株槟榔树相依相伴。那位姑娘因失去两位情郎,伤心欲绝, 也以身相殉,变成了一株老藤,紧紧地与石灰石和槟榔树缠绕在一起,此三物便成为不可分离的特殊食物。至今恒春人尚认为不吃槟榔一定是无感情的人。

槟榔作为一种中药材,一直被中医认为是“散瘴”之物。但是近些年来, 由于随地乱吐槟榔液汁,造成环境污染,医学界也警告吃槟榔会引起口腔癌, 食槟榔者已大为减少。但对一些卡车、长途车司机和搬运工来说,他们仍不会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