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元宵节 盐水蜂火炮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在一般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台湾还保留着闽南一带的传统信仰,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天官大帝是三官大帝(台湾俗称“三界公”)之一,三官指的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赫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阳大帝。因此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还有一些称法,如“灯节”、“元节”、“小过年”等。

台湾过上元节的风俗礼节极多,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大过年”的春节。如吃元宵、逛元宵灯会、迎花灯、猜灯谜、拜三界公、迎玄坛爷。未婚姑娘要“听香”、“偷葱”,以求能有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已婚妇女则“钻灯脚”, 希望生个胖小子,还有“关椅子姑”、参拜“东施娘子”,讨个吉祥。元宵节到处都张灯结彩,舞龙弄狮,大放焰火,竞赛龙灯。有的地方还举办南音大会唱、诗歌竞赛、赛花盛会。通宵达旦,笙歌燕舞;大小寺庙香火缭绕、锣鼓喧天,使春节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台湾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 从正月十三日便开始“闹元宵”,也叫“三夜灯”,第一天为“放灯”,第三天便呈“谢灯”。

每年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是台北万华龙山寺的灯谜大会和嘉义北港朝天宫的花灯夜市,吸引上 10 万人流前往,加上新闻媒体捧场造势,俨然成为台湾元宵节活动中心。不过,最富有特色的是台南盐水镇的盐水蜂炮和台北县平溪十分村天灯。

台南县的盐水镇在清朝时,曾是台南府与鹿港之间最大的驿站,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商务繁忙。如今虽不复往昔,却有个元宵节放蜂炮的习俗,使盐水镇远近闻名。台南一带流行的一句俗语是“元宵节上盐水,观蜂炮。”据说,盐水蜂炮起源于驱瘟避邪。当郑成功在台南登陆后,日渐繁荣的

盐水镇都为瘟疫所苦。缺医少药的镇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关圣帝君—— 盐水人最崇敬的神明。镇民们选择农历正用十三(关圣帝君生日)那天,迎清关老爷绕境驱邪,并设计如蜂窝般的“蜂炮”助威,以期能以此吓走瘟神。连续三天后,果然抑制了瘟疫。百姓感谢神恩,并祈求平安,乃在每年元宵节燃放蜂火炮。传至今日,已有 180 多年了,不但是盐水镇的习俗,也是盐水镇的特色。

无宵之夜,盐水镇很难看到花灯。摆在寺庙商店门口的却是一座座蜂炮炮架,炮架上布满了炮头朝外的冲天炮,迎接元宵时刻的到来。

庆典活动从午饭过后不久便开始了。先是镇民们抬着由关圣帝君率领的众多神明乘坐的 30 多顶神舆,浩浩荡荡绕境游行。走完镇上的大街小巷之

后,人们稍作休息吃过晚饭,到下午 6 时整,抬着神舆的队伍又出发了。这时,人、神、炮一齐狂欢了。神舆所到之处,主人焚香膜拜关帝君,然后点燃“蜂仔炮城”。瞬间之下,蜂炮倾巢而出,四处飞射,八面崩裂,只见火花四起,只听咻、咻、咻⋯⋯蜂炮的呼啸声,伴随着人群的狂喊:“蜂!蜂来了!”在眼前、脚底、身过、背后、头上、前后左右上下。似乎被蜂炮紧紧裹着,无处可逃。这时整个盐水镇火树银花,全都沸腾起来。

在这样的蜂炮猛攻之下,观“蜂”群众必得全副武装——机车安全帽、毛线头罩、潜水护目镜、口罩、耳塞,整个头部围着严严实实。身上还必须穿着皮夹克、牛仔裤、布鞋、手套,不能让自己有一丝裸露。

抬着神舆的大汉们更要勇敢、敏捷。依照习俗,哪里的鞭炮响、蜂炮猛、就必须往哪里冲,冒险犯难,一路冲“蜂”陷阵,忽而进,忽而退,走走停停,万分惊险、刺激。

那些生意兴隆的店铺,他们所建造的“蜂炮城”,搭得像城门一样,数目在十几万发以上,而且有冲天炮、连对蜂仔、水莲花、火狮、天马、地鼠、空中美人,五花八门,彩光熠熠。须动十几人,花三四天的功夫才能搭建完成。当神舆队伍经过这些店辅时,一声哨响,便把这家的“蜂炮城”抬往供奉关圣帝的伽蓝庙广场。祭拜之后,便由店家老板点着引线,刹那间,火花齐奔、声、光、色十全的蜂炮射向伽蓝庙四周。枪林弹雨般的蜂炮,硝烟弥漫,震耳欲聋。庙外人山人海的人群,震慑于这强劲的烟炮,躲躲闪闪,寻找“安身立命”之处,庙内更是挤满了“避难”的人群。但人人都有狂欢的感觉,大呼“过瘾”。简直就是一个蜂炮狂欢节。

伽蓝庙前的广场,除了“蜂炮城”外,还竖立一根十几公尺高的竹竿, 竿上系着一个葫芦状的“靶球”,上面有六个纸糊的洞口。若有人能点燃冲天炮射入洞内,引爆里面的鞭炮,不但可以得到奖品,庙里的人还会敲锣打鼓送他回家,风光十足。

不过,这天盐水镇的消防车得时时巡视街道。有趣的是,盐水人玩了 180 年的蜂炮,却从没有发生火灾的纪录。因此,盐水人认定这是神明的庇佑, 所以把蜂炮又叫做“平安炮”。

经过一夜苦战,多数人的“武装”已是千疮百孔,口罩被薰得污黑。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黑的。据估计,元宵这一晚上要放掉近千万元的各式鞭炮, 但盐水人并不心疼。他们坚信“越放越发”。今年放了一千万元,明年会加倍地赚回来。他们的信念是“鞭炮响得越久,则越发,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