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原理

弹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是指事物在发生形变、质变等情况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现象。课堂教学要富有“弹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弹性”呢?弹性原理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这个问题。

  1. 系统弹性。系统弹性,取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结构优化,而关于这点,我们在结构优化原理中已论述,以此恕不赘述。

  2. 精神弹性。课堂教学中的精神因素是一个不定值。它随着教学环境、师生情绪等变化而发生涨落。教学中精神弹性在于如何调动师生各个层次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教师要树立自信心。克劳塞维茨说:“如果我们在犹豫的情况下能相信并坚持当初的信念,那么我们的行动就具备了人们称为性格的那种坚定性和一贯性”。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随机应变之术。这是充满坚定信心的“变”,而不是那种犹豫不决的自我否定的“变”。

其次,教师对所上的枯燥的数学课题若饱含兴趣,津津乐道,那么学生就会被教师的这种情绪所感染,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但要注意浓淡相宜。

再次,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心智,通过积极思维调动学习情绪的提高。精神弹性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度,或者叫弹性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发扬民主,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弹性思考。

遵循模糊性和简单性原则,是保持精神弹性的重要前提。科学的发展是从不精确到精确,从具体到抽象。数学科学当然也如此,数学教学更如此。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准确、精确,学生就会失掉许多想象力,失掉广阔的思维场。

  1. 过程弹性。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而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弹性。

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处于“瓶颈口”的部位决定着过程的“总流量”。一节教学课 45 分钟,教师每分钟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认认真真地上好课。否则,根据“瓶颈理论”,就会功亏一篑。常见有的教师十分重视一节课的开头,但对于课的结尾则马虎对待,实是一种失策。

看待课堂教学的过程弹性,最忌简单地看待平均值,即在教学中面面俱

到,什么都想讲清楚,结果什么都讲不清楚,事倍功半。

过程弹性还要求我们,在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未来的教学需要,安排过程。既要考虑这节课的教法,还要顾及到这节课对下节课的影响,甚至要注意到在整个中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进行逆式思考,先考察后节课的教法,尔后再确定这节课的教法。过程弹性更注意重逆式思考,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忽视了这点。

与过程弹性联系最紧密的是时间弹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过程也可以说是时间的安排和利用。不少新数学教学法,都在时间弹性上“做手脚”。课堂教学灵活安排时间,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有位教师讲授“圆” 的概念,当时正值夏日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不佳,有意注意时间极短, 教者根据这种情况,立刻重新设计开场白,由“你们知道我昨天晚上想什么吗?”的提问入手,谈到“我”的自行车轮扭扁了,不能骑了,“我”正苦脑着呀!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助“我”好吗?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逐步引入课题。这别开生面的开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虽然在节奏的调控上,前面略为宽松,后面略为紧凑,但这样的处理却为顺利进入第二阶段,赢得较长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创造了条件,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内容弹性和教法弹性。一节数学课究竟教多少内容才合适,要视课题和学生而定,因而具有弹性。内容决定着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内容的弹性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是教法的弹性。在这里,我们从系统学的角度,对数学教法作一个分类。

①发散性教法。

如果认为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离散系统,各种因素都是不确定的,有待师生共同去挖掘、探索,则说这种教法是发散性教法。采取这种教法的教师要知识面广,经验丰富,能临场发挥,变通性强。因此,这种课自由度大, 富有弹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似“茶馆”。但这种教法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高,课堂不易控制。

②聚敛性教法。

如果认为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连续系统,教师人为地消除因素的不确定性,强化确定性,对问题每每要追寻其前因后果,则认为这种教法是聚敛性教法。这种教法具有稳定性,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不高,因此易操作。但教学的数学毕竟不是科学的数学,刻意追求严谨,反而掩盖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扼制学生思维创造性,因而弹性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