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同构原理

课堂教学是充满智慧式活力的对抗的“人—人”系统。如果该系统在教师的作用下获得其结构的优化,便说系统是有组织的,否则是非组织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同构是指课堂上师生在时间或空间或功能等方面的最佳配合。课堂教学的组织同构原理从宏观方面来说,可用整体性、等级秩序、分

流、调控、合作竞争等因素来刻划。

所谓整体性是指课堂教学不是针对某几个尖子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参与课堂。

等级秩序是指课堂教学不是一棍子桶到底,而是具有时间或空间或功能的等级,起伏跌宕,既有“低潮”,也有“高潮”,而且线路清楚,整然有序,既不“冒进”,也不“溃退”。

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分流就是把不同水平的学生按角色进行归类,因材施教,使他们都学有所得。

调控是调节和控制,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重视课堂合作已成共识。但对于通过倡导课堂竞争,甚至学生向教师挑战,而达到课堂有组织,教师们则不予重视。其实,合作和竞争既是对抗体, 又是统一体。没有竞争的合作是一种平淡无奇的合作,课堂将沉闷、压抑; 没有合作的竞争,则“互相残杀”,课堂将失去控制。因此,有组织的合作竞争对于搞活课堂很重要。

课堂教学的组织同构原理从微观方面来说,可用目的性、适应性、合目的行为等因素来刻划。

目的是行动的指南。课题的引入,结论的探索,作业的布置等每个教学环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甚至教师的每个眼神、手势等外部动作对课堂的有组织能起多大作用,教师上课前都要胸有成竹,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性,既不能为紧跟“形势”搞“高、大、空”,也不能忘自菲薄,借口学生基础差而放弃追求。

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但能言传,而且能意会,即说是合目的行为。“心有灵犀一点能”,意会比之于言传是更高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有组织作用是有限的,聪明的教师都是通过对教学

系统的培育,建立起自组织系统。教学系统在获得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干预,则称教学系统是自组织的。

自组织是教学系统的一种内部过程。对单一个体——每个学生而言,是内驱力起着作用。学习抽象的数学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因此,学习目的明确,意志坚强的学生,他的学习便是自觉的。对个体之间——整个班集体而言,是学生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