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设地理课的时代意义
一
从 1982 年秋季开始,根据教育部 1981 年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意见,全国高中积极创造条件,先后重新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教育战线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之一。
地理知识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知识。我国古代的《禹贡》、《山海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徐霞客游记》等书籍,就是向人们传授地理知识的论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人评价博学多才、有识之士的标尺。在军事上、政治上要取得胜利,都必须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现在,我们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地球打交道的深度和广度就更深更广了。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不懂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会给生产造成损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地理是中小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西方学校, 自从 17 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主张把地理单独设科教学以来,至今
已有 300 多年历史。现在,世界上许多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对中小学的地理教学都很重视。1980 年,我参加“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考察团” 去日本考察。日本不仅普通中学的初高中的理科中都有地学课,讲天文和自然地理知识;社会科中也有地理课,讲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 而且有些中等专科学校还把地理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
我国自从清末 1904 年(光绪二十九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科举、办学堂以来,地理也一直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建国以后,50 年代末期,在片面强调缩短学制,减少课程门类的指导思想下,将高中地理、生物等课程取消。现在看来,这是很大的失误。60 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中学通过地学和地理课,对学生加强空间科学、环境科学、资源、能源、城市和人口地理的教育,通过生物课加强生物科学的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我们却削弱了这些方面科学知识的教学,高中毕业生的知识面狭窄,对现代化,对世界,对未来所知不多。高中取消了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少了,思想教育也受到损失。
1982 年起,高中重新开设的地理课,它既不是 1949 年以前高中“中
国地理”和“外国地理”的重现,也不是 50 年代高中“中国经济地理” 和“外国经济地理”的恢复,而是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按照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说明的要求,着重讲“人类和地理环境”。新编高中地理教材, 在重视传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充分注意了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打交道方面所出现的新问题和对策,所以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
为什么高中地理要着重讲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呢?因为地球表
面有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阳光、空气、水、土壤、森林等自然资源,缺少哪个条件,人类都无法生存。而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发生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但是,环境的客观属性同人类的主观要求之间,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同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
在过去相当长的年代里,地球上的人口不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不大。到了现代,人口大量增加,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具备了巨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滥垦草原,引起土地沙化;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无节制地开发使用,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不加处理,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这样,就产生了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这个问题是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对环境问题的知识不多,认识不够,在学校中忽视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还在继续扩大。像工业污染,已由污染城市和江河,发展到污染城镇和农村;各地毁林、盗林事件仍不断发生,加剧了某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我们决不能让这种自毁家园、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继续下去。在中小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国策,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
当然,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需要从多学科、多方面来贯彻,不是地理一门学科所能单独完成的,也不应只在高中地理课上讲述,小学和初中地理都应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通过高中地理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定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再从地理科学的发展情况看,不论是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在从不同角度探索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方面,如何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所以,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意义和途径,知道国家有关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是现在我国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他们今后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参加四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知识。
三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高中地理教材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将有关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各圈层(大气、水、地壳、生物圈)的基础知识,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与环境有关的地理知识,按专题分章阐述。最后,以“人类与环境”作为
整个教材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认识构成地理环境的自然、人文各要素,以及人类与环境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对如何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环境,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地理教材的体系和知识结构,是总结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多年的经验,吸收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有益部分,从我国现行中学教学计划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需要出发来确定的。过去,初中和高中都讲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次循环,虽然初高中的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但重复较多。50 年代,初中讲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区域自然地理为主,高中讲中外经济地理,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割裂,学生对地理环境不易形成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概念,也不符合当前地理科学发展的趋势。现在初高中地理的分工是,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知识和区域差异;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为主,侧重讲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当前人地关系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等。两者的联系是,初中区域地理既自成体系,又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打下一定的基础;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进一步的加深与扩大。
高中地理教材的选择,除精选传统地理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论外,充分注意了现代地理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资料的汲取。例如,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从地球所处的环境,讲到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既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同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这一根本属性分不开,又可扩大学生眼界,获得一定的宇宙空间知识,以适应目前航天时代的需要。严格说来,这部分知识属于天文学或地球科学(简称地学)的范畴。但是,我国现行中学教学计划中,未单设天文学课程, 也未单设地学课程,将必要的天文和地学基础知识容纳到地理教学中, 还是可取的。西欧联邦德国和法国的中学地理教材就是这样做的。否则, 在人类活动向太空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向中学生介绍宇宙空间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就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了。此外,像全球构造的新理论—— 板块学说,环境问题的新观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都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在讲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知识时,注意了空间分布的时代演变, 阐述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化;工业几次技术革命对生产发展和布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目前第六个五年计划以发展能源和交通运输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工程,以及到本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些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知道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和布局,以及对待环境问题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和优越性所在。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我们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以及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和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赶上时代步伐,而又不致迷失方向,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和工作的信念。
四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初中中国地理着重从祖国疆域辽阔,山川壮
丽,气候多样,资源丰富,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自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名胜古迹所显示出来的祖国悠久文化历史和美好山河,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高中地理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我国的国情和国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把对祖国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样,就能更自觉地把爱国主义热情化成力量,变为行动。
1980 年,我们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中小学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日本的国情是国土狭窄,人口稠密,自然资源贫乏。它们的重要对策是大力兴办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争取技术方面在世界领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密切注意世界动向,重视情报和信息。日本本国资源贫乏,就利用国外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运进中东的石油,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在沿海地带建立现代工业中心,制造出优质价廉的汽车、电子工业产品等,倾销国际市场,使日本成为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日本国情方面的弱点,在教育方面则成为推动国民勤奋向上的动力。
我国的国情从地理方面看,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显著。地大物博是国情的优势,特别是建国以来,我们勘探出过去所不知道的许多宝藏,像石油就是一例。祖国这些丰富而又种类繁多的天然资源, 是我们有条件自力更生,实现四化的物质基础。人口众多这一条件要一分为二,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国众多的勤劳智慧的人民,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巨大力量。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承载量不适应,就会影响四化建设的速度和国力的增长,也影响人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许多天然资源和工农业产品的绝对数字都居世界各国的前列,如棉花、棉纱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煤居第三,钢居第五。但是,按人口平均,人均资源和产品数,则退居世界后列。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珍惜每一寸土地,保护环境定为基本国策。我国地区差异显著,因此制定政策,进行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学生懂得了国情,知道国家政策是根据国情制定的,就能自觉地成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贯彻执行者, 把爱国的热情化为四化建设的力量。
不久以前,邓小平同志在给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中重设地理课并革新其教学内容, 这是符合“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的,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时代的需要。
(本文原载于《人民教育》1984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