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来的地理教学
新中国成立 35 年来,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现在总结一下以往的经验教训,对今后开创地理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可能是有益的。
(一)建国初期,暂时沿用解放以前中小学的地理课程体系,即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至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每周有 2 课时地理。小学五年级教本国地理,六年级教外国地理;初、高中第一、二学年均教本国地理,第三学年均教外国地理。当时,没有统一的地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是新的地理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制订前的过渡时期。
(二)1952 年 3 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教学计划部分的地理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订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52 年开始编订,1956 年 6 月正式公布。与此同时,中小学地理新教材陆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统一向全国供应。这一时期中小学地理课程体系和各年级的课时分配大体如下表。
阶段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
---|---|---|---|---|---|---|---|
年级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一 | 二 |
地理课 |
地球及 |
中国地理 |
自然 |
世界 |
中国 |
外国经 |
中国经 |
程内容 |
中国地理 |
世界地理 |
地理 |
地理 |
地理 |
济地理 |
济地理 |
每周 |
2 |
2 |
3 |
2/上 |
3/上 |
2 | 2 |
课时 |
3/下 |
2/下 |
这一新体系跟解放前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中国地理》、《外国地理》按圆周式、循环三次的排列方式有所不同,教材结构和内容也不一样。新编小学地理教科书,改变了旧教材中外地理分省、分国罗列地名和物产名称,流水帐式的写法。中国地理把全国分为几个大自然区,用比较生动形象的文字和插画,使儿童对祖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和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有一鲜明印象,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讲
《世界地理》(苏联小学地理无此内容)。这是考虑到我国初中尚未普及,小学毕业生中不能升学的,需要一些初步的世界地理常识。
当时初中地理以自然地理为主,《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也以自然地理为重点。通过初一《自然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构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学会定方向、测绘平面图、测定山丘高度、观测气象等技能。许多学校还建立了地理园,开展多种地理课外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运用实际知识的能力。通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获得了对世界、对祖国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自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高中《外国经济地理》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配置是不相同的;认识一个国家的生产性质与居民生活条件的关系。这在发扬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方面,是有积极教
育作用的。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通过新旧中国生产和生产配置的对比,使学生既掌握了中国经济地理基本知识,又受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1956 年以前,学校地理教学基本上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正常进行教学。教师、学生为社会主义教和学的热情很高,教师队伍也比较整齐, 地理教学的效果一般是比较好的。
不足之处是:第一,未能科学地、辩证地揭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只是强调社会制度对生产和生产配置的作用,不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发展生产的影响。
第二,讲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工农业生产,只谈成绩,不谈存在的问题。讲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条件时,只讲资本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在讲其工农业生产时,只揭露其腐朽、没落、矛盾的一面,不谈资本主义企业在生产技术、布局、经营管理方面的某些合理因素,也就是说对资本主义国家只能批判,未能有所借鉴。
(三)1957 年,在片面强调缩短学制,减少课程门类,减少授课时数的指导思想下,1958 年将初一自然地理取消,把高中两门经济地理先合并,1959 年又全取消。仅在初一设地理,每周 3 课时,初二设地理, 每周 2 课时,讲授内容规定为地球、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
整个中学的地理教学的课时,由 432 课时削减到 180 课时,即减少了 59
%。小学地理的教学时间也由 144 课时,削减到 72 课时,即减少了 50
%,只在小学五年级学一年,每周 2 课时。
由于中小学地理课时大量削减,并且决定的时间仓促,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和安排,因此教学内容只是将原来初中地理教材加以精简和压缩。因此,教学质量比 1958 年以前大大下降。
1963 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 的通知》,通知中说:“1957 年以前,历史、地理有不必要的循环重复, 这些课程的设置办法也过于分散。”新教学计划规定小学地理设置在五年级,每周 2 课时。中学地理采用直线排列,将《中国地理》设在初一,
每周 3 课时;《世界地理》设在高一,每周也是 3 课时。
1963 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在讲授《中国地理》之前,先讲“学习区域地理必需的关于地图、地形和大气的基础知识”,以弥补 1958 年取消初一《自然地理》后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不足的缺陷。中国区域地理部分要求了解省级行政区地理环境的概况和特征, 还要求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世界地理》先讲地球概论,即有关普通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然后讲各洲自然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概况。这样就克服了 1957 年以前高中学生只了解经济地理,而缺少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缺陷。
196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国使用的小学《地理》和初中《中国地理》教材,都体现了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当时,中小学地理教学质量又有所提高。高中《世界地理》教材未及出版,“文化大革命”即行爆发。
(四)十年动乱过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逐步恢复了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1977 年,教育部重新组织力量,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78 年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初一设
置《中国地理》,每周 3 课时;初二设置《世界地理》,每周 2 课时(当时小学教学计划中未设地理)。同年颁发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规定初一《中国地理》先讲“地球和地图”,然后讲中国地理概况、中国区域地理、本省和本县地理,最后讲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中国区域地理的分区原则,“一般是把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近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组合,以便讲述共性,阐述区域特征”。初二《世界地理》,先讲“世界地理概况”,然后讲各大洲、各大洋和主要国家地理。
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原则为:(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2)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3)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4)适当讲点地理学的基本原理。1978 年,根据教学大纲编出的两种地理教科书,在科学性和思想性方面均有所提高。 1981 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
订意见》,决定在小学四年级恢复地理课,每周 2 课时。同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内容分四部分:(1)认识自己的家乡, 从辨方向,测距离,认识平面图和地图开始,进一步认识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2)地球和地球仪;(3)我们的祖国, 从了解祖国的国土和人民开始,然后讲首都北京和各地区,最后以“壮丽的山川”,“多样的气候”,“丰富的资源”,“联系各地的交通网” 作总结;各地区以认识自然景观为主,并突出某些特点,如“东北的林海”,“杭州西湖和钱塘潮”,“沙漠和绿洲”,“草原牧场”等。(4) 世界地理,概括地介绍了地球上五带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概况,最后以“世界的居民和国家”,“我国同世界的交往”作结束。
阶段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
---|---|---|---|---|---|---|
年 级 地理课程 |
四地理 |
五 |
一 二 地球和 世界 地图、 地理中国 地理 |
三 |
一 二 地理 (人类和地理 环境) |
三 (地理) |
每周时数 |
2 |
3 2 |
2 |
( 3 )* |
*试行文理分科的班级的教学计划,高三每周还有 3 节地理课,以适当提高对人文地理的要求。但目前尚无试行这一教学计划的学校和班级,也未编出适应这一教学计划要求的地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981 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高中重新设置地理课,五年制中学设在高一,六年制中学设在高二,均各为每周 2 课时,讲“人类和地理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四化建设、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按照现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中心课题所确定的。这样,就初步形成了小学讲地理常识,初中讲区域地理,高中讲人类和地理环境的新体系。既解决了过去中外地理圆周式重复较多的缺点,也突破了把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分裂开来的模式。现行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和六年制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如上表。
1982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应全国高中使用的地理课本,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天体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板块构造等学说来充实和更新自然地理的教学内容;以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分布、人口和城市等现代社会所突出的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代替传统的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教材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材注意用动态的、演化的观点来阐述人类生产发展和布局的变化及其趋向,如农业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工业通过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向新技术革命发展。教材既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性质,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也指出各资本主义企业家为了获取利润,在生产技术、布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工作中的失误,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目前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我们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放眼世界,注意运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教材还注意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将我国的国情,基本国策,国家的建设计划,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等,有机地结合到有关章节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从 1977 年到现在,中小学地理教学经过调整、改革,体系逐步完善、合理,内容得到充实、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对外事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就大大充实了地理教学的内容。现在,地理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人口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高中重设地理课以来,不仅中学师生对地理教和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系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迎刃而解。目前,许多学校的地理课外小组活动非常活跃, 暑假的地学夏令营、电视台开办的地理智力测验,深受青少年欢迎。配合教材用的地理教学参考书、地理教师手册、地图册、挂图等已陆续出版。全国定期出版发行的地理教学杂志已有五、六种,有关地学和地理方面的学生课外读物也陆续在出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学会、教育学会、教学研究会机构,这几年都在努力提高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举办了各种讲座、训练班、经验交流会、暑期野外考察等活动,使经过十年动乱大破坏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园地,又重新出现了满园春色、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
上述中小学地理教学调整、改革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创改革的新局面,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根据三十五年的经验教训,需要很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指导思想问题。建国以来,凡是真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时期,地理教学同其他工作一样,就都取得很大成绩。背离了这一正确指导思想,就遭受损失和破坏。今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小平同志指出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作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端正办学思想,克服在教学中重理轻文,在理科中重物理、化学,轻生物和地球科学的倾向;特别要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对高考不考的科目(如理科类目前不考地理)即不认真教学,或任意停课,甚至停开这一课程的错误倾向。
(三)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中小学地理必修课的课时, 积极开设“人文地理”和“地球科学”的选修课。结合中小学学制和教学计划的调整,中小学地理课的课时有必要适当增加。为了不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并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中小学地理课时不一定都恢复到 1957 年以前的时数,但是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
地理课需要各增加 1 课时,以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偏多,课时不足,难以开展地理实习、观察等实践活动的矛盾。
除了上好地理必修课以外,高中还应开设“人文地理”和“地球科学”(简称地学)两门选修课,前者供爱好社会科学的学生选修,后者供爱好理科的学生选修。
(四)中小学地理知识结构需进一步改革。目前小学地理与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知识,基本上是按圆周式安排的。初中地理原则上应在小学地理的基础上扩大、加深、提高、发展,但是目前有些部分处理得不够好,像大洲、大洋的分布,中国地理概况等知识,有简单重复的现象。从日本、英国小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趋向来看,都着重引导儿童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不单纯偏重知识的学习,而注意人和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运输等方面的关系。在我国已经普及初中的大中城市的小学,也可考虑朝这个方向作改革试验,将区域地理的知识集中到初中阶段学习。
初中中国地理的区域地理部分,有的时期按省级行政区讲授;有的时期按自然区讲授,在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时,中学地理的区划如何划分?按省级行政区讲,还是按自然区讲?哪一种方式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有利?可以总结过去的经验,也可编写两种不同的教材进行试验。
高中地理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方向普遍认为是正确的,但现行教材的结构是否已很好体现这一要求,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并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
(五)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而且习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单纯以灌注知识为主。这几年,在运用地图,形成学生的空间分布概念,阐明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念等方面,已有不少好的教学经验。但是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六)开展地理教学的课外活动,培养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源泉和视野。在当前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地理信息日新月异,不是课堂教学和定期出版的教材所能跟得上的。参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也不是课堂教学时间内所能解决的,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积极开展地理教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地理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过去,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不够。现在已有不少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在推进这一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八)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地理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目前,中小学地理教师的队伍还不整齐。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统计, 能够很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的教师,只约占全市地理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边远地区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的教师,人数就更少。因此,大力提高在职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培养新师资,就成为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等教育机构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1984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