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修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几点说明
1、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是在小学、高中恢复地理课程以后修订的,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习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要统一研究,通盘安排。现在的安排是:小学阶段讲地理常识;初中阶段以讲区域地理为主;高中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按系统地理的形式,讲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样三个阶段可以自成体系,减少简单的重复,而又互有联系。前一阶段的学习可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2、修订后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初中阶段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需要具备的一些自然地理的初步知识和地图知识,并使他们掌握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高中阶段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如何正确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
中学地理教学应该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爱祖国、爱科学,树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雄心壮志。
3、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方面,根据 4 年来的地理教学实践和高中重设地理课的情况,作了以下一些修订:
-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但是如何指导地理教学,在要求上过去不很明确。1978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在地理教学中要防止陷入资产阶级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泥坑。实际上,我国经过十年动乱,受极左路线影响,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方面,严重的问题是对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认识不足,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生态平衡,而不是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在妨碍发展。1980 年第三版对这一提法作了某些修改,指出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正确阐述。这次修订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由于修订后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高中地理部分增加了工农业生产等人文地理内容,要求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生产布局和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
初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高中以人地关系的知识为基本内容。
初中地理仍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1978 年的教学大纲,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都是按照总论—分论—总论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在当时小学没有地理课的情况下,这样安排有一定道理。现在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地理常识,掌握一定数量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事物的名称。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就有条件按总论—分论的系统来组织教材。中国分区地理学完以后,最后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作结束,使学生看到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辉前途,树立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壮志。世界地理在学完各洲和主要国家地理以后,以“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作结束,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的空间距离在时间上日益缩短,人类的交往、接触日益频繁,要教育学生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世界环境而奋斗。
1978 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分区部分是把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合在一起,讲述其共性和地理特征。这样组合的优点,是讲述时头绪较少,不足之处是学生对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比较模糊。这次修订时,根据 1963 年的经验,将中国分区地理改为以省级行政区为主,理由是:省级行政区在我国的建制历史悠久,它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有些省区自然地理的特征也很鲜明;省区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学习上经常用到;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划,省区又是重要单位。加强省级行政地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以致用。
为了克服过去讲省区地理头绪多,相邻省区内容容易重复的毛病, 在省区组合上仍按原有的办法,将自然条件大体相似的几个省级行政区合为一章,先讲它们自然地理和生产活动方面(主要是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共同特征,然后再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阐述其位置和地理特征,教学内容突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地理上具有全国意义的特点,不一一罗列地形、气候、物产、城市、交通干线等内容。
世界地理将单独讲述的国家数目减少,以便突出重点,减轻教材份量。有些国家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方面有鲜明特征的,则在讲洲的概述或洲的各部分时,重点阐述该国的特征,不一一罗列每个国家的地形、气候、物产、城市、交通干线等内容。
-
改变将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分散在区域地理之中的做法。实践证明,比较完整的基本理论,割裂分散到区域地理之中,既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使难点增多,不便教学。现在参考 1956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经验,在讲区域地理之前,先讲一些自然地理和地图的初步知识,这对学习区域地理是有益的。由于课时有限,自然地理初步知识的内容,主要为学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作准备,不全面系统地讲自然地理知识。世界气候类型、世界洋流的知识,安排在各大洲之前,不在自然地理初步知识部分讲述。原来分散在区域地理中不易为初中学生所接受的大气环流、板块学说、地质力学、中国地形的网格状构造、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内容,有的精简,有的安排到高中地理中,以减轻初中地理内容的难度。
-
将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的原则,改为在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知识。自然地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学习自然地理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便于人类正确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 发展生产,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所以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在人文地理方面除经济地理的知识外,要适当增加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
将世界地理各大洋的知识合并讲述,以减少学习的头绪。海洋知识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各大洋的海底地貌,初中学生没有必要学得太详细。海洋的洋流可统一介绍,以阐明其运动的规律。
-
新增加的高中地理,按系统地理组织形式,先自然、后人文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先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再讲构成地理环境各圈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然后讲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人类与环境等问题。整个教学内容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不完全按照自然地理(或地学)、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的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这样便于突出重点,有效利用课时。有的同志曾建议增加有关交通运输地理方面的内容,由于课时所限,没有专章阐述这一问题,但在讲能源、工业布局、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中都谈到与交通运输有关的问题。
-
在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增加了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改进教学方法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方面,结合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增加了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野外实习、地理专题研究和讨论等活动,但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可能条件和学生爱好来组织,不强求一律。
我们代教育部草拟的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注 1)很不成熟,提出来是抛砖引玉, 供讨论参考,错误和不妥之处,请专家和教师们批评指正。
4、关于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试行分科选修侧重文科的教学计划中规
定的高中三年级的地理,每周 3 课时,要适当提高人文地理的要求。这一教学计划如何制订,我们缺乏经验,也没有很好研究,因此没有草拟方案,打算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从国外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来看, 一种是进一步提高和加深区域地理的知识;另一种是侧重讲人文地理, 或某些专题。如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来制订这一教学大纲,希望大家多多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