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四 1932 年中学地理课程

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学内容 中国

地理

中国 外国

地理 地理

本国 本国地理地理 外国地理

外国地理自然地理

每周课时 2

2 2

2 2

2

这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基本上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但各校实际执行时,高三下学期的自然地理多未开设,仍以授外国地理为主。

当时,初、高中的中外地理教材,除详略有所不同外,初中中国地理以讲省区地理为主,高中中国地理以讲自然地理区域为主,但是全国自然地理的区划,几种教科书并不一致。例如,1937 年张其昀编的《高中本国地理》(南京钟山书局出版),以竺可桢的全国 8 大气候区为第

一级区划,再按地形分为 23 个区。8 大区是华南、华中、华北、云贵、东北、草原、蒙新、西藏。1936 年,王成组编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地理》,将全国分为 6 大地带,即华南(包括云贵)、华中、华北、

东北、蒙新(包括草原)、康藏,以下再分为 31 个区。总论部分,这两

种教科书的详略也不同,前者仅在全书 23 章中占 2 章,后者占全书三分之一。外国地理除各洲概述外,初高中均以讲分国地理为主,初中较为简略,高中略为详细。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数理地理、陆界、海洋、气界和生物界。

这一时期的地理教材比清末民初的教材有以下几点变化:(1)对地理教材的选择范围有所限制,剔除了一些不属于地理内容的官制、财政、军备、教育等项目,增强了教材的地理性和系统性;(2)教材的科学性有明显提高,如中国的地形、气候、人口等都能采用新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和分布图来说明;(3)注意自然地理现象的解释和人地关系的分析;

  1. 增加了地图、照片和插图。缺点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重复之处较多;省区地理和国家地理的结构千篇一律,都是位置、疆域、地形、气候、水文、物产、交通、城市,罗列大量地名和物产名称,单调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