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1996 年 9 月

抗日战争爆发,家乡沦陷,我被迫辍学。待到 1938 年夏,我由上海绕道香港,到重庆中央大学地理系复学,从此长期和尔寿同窗共事。我们朝夕过从,相互发现共性很多,逐步趋向志同道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尔寿善于联系群众,又热心集体的事,带头办壁报,演话剧,多才多艺,是一个活跃的人物。自然而然,同学们公推他担任系会主席一类的公职。他之所以长于组织工作,可谓由来已久。直到现在,分处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同学,仍然以他为中心而互通音讯。尔寿比我年长,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我都向他请教。在他的亲切帮助下,我居然能坦然适应抗战后方的艰苦环境。

尔寿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又善于吸收学术界的新观点,这种治学的优势,显然突出于同辈之上。他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大学毕业论文“重庆都市地理”,可说是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轫之作。他和何敏求、程潞合编的《中国地理概论》,又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地理全貌的通论性学术专著。他的这些早年作品,充分显示了他的熠熠才华。

尔寿是我们同学中的先知先觉者。在解放前的险恶形势下,他率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服从组织分配,先在上海任格致中学校长,不久就调到北京,由教育部而转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从此,将近半个世纪,他就全心全意投入了地理课程改革和地理教材编写的工作,对新中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建设和革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本文集大致概括了尔寿在这些方面的指导思想、工作经验和主要见解,但还远不是他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的全部记录。

尔寿认为,地理教育把空间系统和时间演化结合起来,用综合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教育学生,可以开拓其视野,明了为祖国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意义。地理课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最有效的渠道。他就是从这个观点来革新中小学地理教材,联系我国的国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学生接受的能力,来精心编写。他所主编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在 1986 年被国家教委基教司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

金评为一等奖;他所主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科书,在 1993 年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地理学会评为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一等奖。

1980 年,李旭旦老师和我去日本东京,参加第 24 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这次会议强调了地理学要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问题。回国以后,李老师介绍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尔寿即以人地协调论的新观点,着手更新高中地理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

1983 年,邓小平同志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尔寿在主编的高中地理、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均很好地贯彻了这一高瞻远瞩的教育战略思想。

90 年代初,江泽民同志指示教育部门要加强国情教育。尔寿认为地理是综合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育应更好地配合国情教育。他具体提出了我国地域差异性大等从自然到人文的我国地理国情的七大特点。他指出,进行地理国情教育,不能孤立地只从地理角度出发,还

要联系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国情进行分析;同时,由于我国各省的地域差异性大,还要结合省情有所补充。尔寿认为,通过地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几个重要观点,除了地域差异性外,还要树立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观点和全球观念,真是画龙点睛地指明了地理教育的中心观念。

由于他终身全力以赴地投入地理教育,因而培养了一种与地理教育生死与共的感情。1957 年,教育战线在“左”的和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 将地理和历史、生物等中学基础教育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大量缩减,初中的一门自然地理和高中的两门经济地理都被取消。尔寿认为, 如此将大大削弱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认识,影响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因而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受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委托上书教育部。虽然他由此而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历经坎坷,但从不后悔。1993 年,有关方面为减轻学生负担,在高考科目中取消地理与生物两门,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广泛。在中学中,从老师到学生愈益忽视地理,直接影响到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尔寿和我从不同渠道带头向有关领导部门反映情况,呼吁及早更正。由此可见,尔寿为了维护地理教育,可谓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和少数一味摇头叹惜、高叫“地理危机论”而毫无实际行动的人对照之下,我认为尔寿的这种敬业精神,更是值得钦佩的。

尔寿除了本职工作外,还热心参与一些学术团体的活动。他在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都担任过领导职务。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的实际主编。他为发展地理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我相信人们在读过这本文集后,对尔寿的业绩和成就,将油然而产生一种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