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往教科书的编写,课文体例主要为陈述式,以解释概念、记叙地
理事物为主,格局比较刻板单调,便于教师照本宣科和学生死记硬背, 以应付考试,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为此,新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 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增加图像的篇幅和内容,使图像成为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和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地理景观和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不是单纯用文字可以叙述清楚的。学生可以从课本中的彩色照片、素描图、示意图和地图等图像中得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再结合课文的学习,上升为理性知识。
新课本的彩色地理照片,各册都有 50 幅左右(以往课本只有 10 余幅),其中有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地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缩影、世界著名城市的风貌、祖国的名山大川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用现代化手段——卫星拍摄的地球和地貌像片、气象云图等。单色(或双色) 的地理事物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也从过去每册 70 幅
增加到 150 幅左右。特别是新选编了一些富有启发思考性的漫画,在试教时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漫画家方成画的“钓鱼者的困惑”,于化鲤画的“苦难的母亲”,孙平画的“小鸟的悲哀”等,生动刻画出河水污染、人口重压、森林被滥伐所造成的灾难。
- 提高课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将以往课文单一的叙述式改为多种多样形式。有的章节用问题引入。例如,“地球在宇宙中”一课,从两个同学争论“我们生活在地上”,还是“生活在天上”的问题开始;“黄河”一课,从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引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的课文从生活实际入手,如学习“世界的人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看彩色照片)比较黄种人同白种人、黑种人的肤色、发形等体形特征;学习美国,先让学生看美国星条旗,再说它的疆域, 从原先的 13 州扩展到现在的 50 州;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先让学生写出自己户口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的名称,然后讲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学习“中国的气候”,从中央电视台每晚播放的卫星云图图像举例说起,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天气符号和卫星云图。这样,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是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课文中还安排了一些“读一读”的阅读材料,目的在于丰富教材内容,增加感性知识,便于自学,它不作为必学的基础知识。其中有麦哲伦船队的环球探险航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对南极气候的记述,美国黑人的处境,长江三峡和黄山的风光,让黄土地披上绿装,西藏社会的巨大变化等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及一些能与地理景观结合、陶冶情操的著名诗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清代诗人高鼎的《江南村居》等。
-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文中穿插了一些“想一想”、“做一做”和“读图”的小栏目,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被动听课,接受灌输。例如,在“想一想”中,当学习地球表面水陆面积所占比例时,提问“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地球’,而不叫做‘水球’
呢”;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时,提问“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 使世界各地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和不能的理由”;在学习中国交通中的现代邮电网建设时,提出“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你能举一二个例子说明其意义吗”;在学习中国省级行政区时,请学生猜几个地理谜语,如“船出长江口”、“银河渡口”、“碧波万顷”各指哪个省或市?
“做一做”的栏目,主要是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重点放在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方面。如地图上比例尺的运用,判读地形图、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和统计图表,用地理数据分析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等,这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技能,而且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完成的。这些基本技能,不仅上地理课需要,学生毕业以后,升学以及从事各种职业都有用处,它会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