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编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的说明

根据教育部 1981 年 3 月 13 日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修订草案)》,从 1981 年秋季开始,小学恢复历史课和地理课。地理

课在四年级开设,每周 2 课时,向学生进行地理常识和爱国主义教育。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编写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上下两册,供四年级两学期教学之用。上册现已付印,下册正在编写中。现将我们编写小学地理课本的原则和教材结构说明如下。

(一)编写原则

我们认为,小学恢复地理和历史,是拨乱反正,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流毒,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之一。为了编好小学地理教材,我们在总结建国以来历次编写小学地理课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修订小学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拟定了下列编写原则。

1、小学地理的选材,应该是属于常识范畴内最基本的地理知识,也是最普遍和适用性最强的知识。由于小学设置地理课的年级较低,课时又有限。教材的知识面不能求全,内容不能太深,头绪不能过多,选材一定要精。注意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和可接受性;既要重视对传统的基础知识的选择,也要注意地理科学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吸取,以反映时代气息。

目前我国初中教育尚未普及,小学教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 小学地理教材的选编,也应考虑这一特点,使其自成体系,成一段落。今后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可在小学地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和提高。我们认为,小学地理应包括乡土的、地球的、中国的和世界的基础知识,而以中国地理为主。

2、小学地理教学,不应该只是书面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掌握知识的技能。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地理不仅善于动脑,而且能够动手。例如学习绘教室平面图,步测距离,观察天气, 认识和运用地图,填空白图,运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其所学的理性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当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时,他们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知识教育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小学地理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地理知识的讲授,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知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川,丰富的资源和矿产,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不要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而“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新旧社会地理状况的对比,在某些课文中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避免公式化和千篇一律的笔调。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实事求事,不能说假话、空话和大话。我国地理环境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很多优越性,但是并非一切都完美无缺,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合理利用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教育。

4、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生活经验少,知识基础薄,理解能力差,教材需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加强文字、插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这是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由于地理课所涉及的空间较广,除了乡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 可通过直接观察形成表象外,对于超出视力所涉及的较大范围的表象, 则需要通过表示地理空间关系的图形——地图来形成。因此,课文和练习要注意同地图配合,充分发挥地图、插图和插画在形成地理表象中的作用。

(二)教材结构

新编小学地理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 比重约占全部教材的 15%;第二部分“地球和地球仪”,约占 10%;第三部分“我们的祖国”,约占 60%;第四部分“我们的世界”,约占 15

%。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分为六课:1、辨方向和测距离;2、平面图;3、地图;4、政区和地形;5、天气状况;6、生产活动和交通。

我们根据上述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等原则,编写了这几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直接观察自己家和学校附近的地理位置、平原、山地、河流、田地、工厂、商店、道路等具体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生动的乡土地理知识, 并能为学生以后学习祖国各地的地理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综合等想象的表象创造条件。这样,上地理课,就不能光是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地传授知识;而要随着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安排的练习,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以及通过习作和调查, 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维,发展其智力,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

这一部分课文和练习中提出的要求比较简单,如观察太阳和找北极星辨方向,步测距离,画教室平面图,记录一周的天气状况,认识地图, 了解当地的地形、主要的交通方式和路线、主要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 等等。这些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习作或调查,是可以作出答案的。但是,我国幅员广大,学校所在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在农村, 有的在城市,有的在牧区,有的在林区,有的在渔村,课文无法把各方面的情况都提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乡土的特点,灵活掌握。课文中如有不符合当地情况的内容和问题,可以用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和问题来代替。例如,生活在牧区或渔村的学生,他们所认识的当地的生产活动就不是农业或工业,而是畜牧业或水产业了。

要教好这部分教材,教师需要先熟悉课文;对某些问题和练习,自己还得先做一做,以便心中有数。有些问题和练习不是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例如找北极星定方向,步测距离,画教室平面图,最好在课外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进行。有些要求,如物候观察、天气记录、观察附近菜市场各季蔬菜和水果品种的变化,需要有较长时期的计划和安排。

第二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分为四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大洲和大洋;4、地球上的五带。

学习这部分的教材的目的,是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先知道一下地球的概貌,为下一步学习“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世界”创造一些必

要的条件。例如,讲中国的位置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就需要先有大洲和大洋、地球上的五带等知识。

讲地球仪,是利用这个把地球缩小了的模型,让学生学习有关赤道、两极、经线、纬线、五带、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地球仪是学习这部分教材必需的教具,如果学校还没有地球仪,教师可以设法自制;或者用铅丝、藤条、竹蔑等编制成球形的经纬网,结合课本上的地球仪图和两半球图来讲解。

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地壳、地震、岩石、矿物、气象、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将在小学自然课中讲授,地理教师应该了解自然课本的内容,今后小学自然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应注意这两门课程有关知识的联系。

第三部分“我们的祖国”,分为 29 课,大体上可划分成七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疆域、人民和首都,分为三课:1、我国的国土和人民;

2、我国的海疆;3、首都北京。

第二单元讲东北地区,分为三课:1、东北的林海;2、东北平原;3、钢都和石油城。

第三单元讲黄河流域,分为六课:1、华北平原;2、黄土高原;3、黄河;4、煤海和棉乡;5、泰山和山东半岛;6、秦岭和淮河。

以上共 22 课,为上册。

第四单元讲长江流域,分为六课:1、长江中下游平原;2、四川盆地;3、我国第一大河——长江;4、鱼米乡和金属矿;5、杭州西湖和钱塘潮;6、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第五单元讲岭南、台湾和云贵,分为四课:1、岭南风光;2、珠江三角洲;3、宝岛台湾;4、云贵高原。

第六单元讲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分为三课:1、世界屋脊;2、沙漠和绿洲;3、草原牧场。

第七单元讲中国地理概况。分为四课:1、壮丽的山川;2、复杂多样的气候;3、丰富的资源;4、联系各地的交通网。

这部分教材是按照总论—分论—总论的体系,采取点面结合,按照一定区域顺序来组织的。

第一单元总论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让学生知道祖国的疆域,学会看中国政区图。这样,以后学习我国各地区时,就便于说明这个区域或这个城市在全国的哪个方位了。我国三十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不要求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全掌握。在“我国的国土和人民”一课中,只出现了三个直辖市和五个自治区的名称,其余各省的名称将在以后各单元陆续出现。我们认为,学生接受知识,应像滚雪球那样,不断积累, 不断扩大。不能向填鸭那样,一次就塞很多。

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科学、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全国人民所向往的地方,所以把这一课突出安排在第一单元。如果同以下学习祖国各地的课题联系起来看,“首都北京”这一课也可看作是学习祖国各地的开始。

第二单元到第六单元是祖国各地。教材采取点面结合,按一定区域顺序排列的办法,把祖国各地区贯穿在一起。在课题上没有标明各单元的区域名称,课文也没有按照区域地理的写法,全面介绍各地区的地理

情况。而是各个地区突出一些重点。每个重点自成一课。看起来各课好像是独立的,但是其间从一个区域过渡到另一个区域,是有一定体系和规律的。

区域排列的顺序,从东南半壁的季风区开始,在季风区内由东北地区往南,经过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岭南、台湾至云贵,使学生对我国地理上南北地域的分异大体有所了解,然后讲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的草原和沙漠,使学生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的特点也能获得初步印象。

祖国各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物产丰富,旅游胜地很多,而小学地理课时有限,无法全面讲述。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写成课文。由于每一课题的内容不同,要求不同,课文的写法也不一样,有的课文侧重写自然景观和名胜地,用形象化的描述来感染学生;有的侧重讲地理事实,跟地图的配合比较密切;有的写面, 有的写点;因此,教法也不能千篇一律。

小学地理课在选材时,还注意了同语文课的配合。例如,长城、桂林山水、庐山、刘家峡水电站等,语文课本中已有这些教材,地理课本就没有再作为一课去讲。

第七单元的总论,是在学习了祖国各地以后,将已学过的一些分散在各地区的地理知识,再从全国角度,使其系统化。这样,既能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可获得一些新知识,从而对祖国的地理特点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单元安排在最后,即使在一课中出现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多一些,但是多数地名和物产的名称在前面各单元已经学过,就不会感到一课的内容太多、负担太重了。

第四部分“我们的世界”,分为六课:1、世界的地形;2、南极洲和北冰洋;3、北温带和南温带;4、热带的雨林、草原和沙漠;5、世界的居民和国家;6、中国同世界的交往。

小学地理以学习本国地理为主,但是对世界地理也应有一个轮廓性的初步认识,所以我们在第四部分安排了这六课。从认识世界的自然环境开始,讲到世界居民和国家的分布,最后以中国同世界的交往作结束。

上册 22 课,4 节课堂练习;下册 23 课,也计划安排 4 节课堂练习。因此,大多数的课,希望能在一节课完成;少数内容较多的课,可用两节课讲授,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情况自行安排。

(本文原载于《四川教育》1981 年第 8 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名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