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折道路上前进的学校地理教育

一 教育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球是人类之家。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都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之间的交往、商业活动、信息传递,以及国际关系都是在一定地域空间进行的,因此地理知识是人们经常的和必要的知识。远在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为了了解生存环境,就注意考察周围的地理事物,区别一个地方同另一个地方的差异,并将自己的见闻和臆测去告诉后代和别人。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地理资料就被陆续记载下来传诸后世。

在西方和东方的古代学校中,地理知识是结合在有关学科中传授的,例如,在古代埃及,地理与天文学、数学相结合。在希腊,地理与文学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地理多与历史相结合。

在近代学校中,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单独教学,是 17 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主张,并逐渐为西方学校普遍接受。这是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建立,航海事业的兴起,殖民主义对外扩张和掠夺的需要,地理被认可为普通学校必要的基础课程之一。20 世纪初期,中国清朝政府于1904 年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改用现代学校制度,引进西方科学文化,地理也就成为中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现代工业迅速发展,资源和能源被大量消耗, 造成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加上世界人口剧增,人口、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当代和21 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个问题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 世纪议程》。我国政府根据联合国环发大会的精神,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注 1)。这个白皮书共分 20 章,各章的题目为:

1、序言

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3、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

4、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

5、费用与资金机制

6、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7、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

8、消除贫困

9、卫生与健康

10、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11、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12、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

14、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生物多样性保护

16、荒漠化防治

17、防灾减灾

18、保护大气层

19、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20、团体及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这个议程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方案。实现我国 21 世纪议程,需要培养人材,需要对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教育。各级学校、各门学科都应该贯彻议程精神,在教育和培养人材方面发挥作用,其中地理学科对此更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白皮书各章中大多数都与地理有关,并且需要用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来进行总体认识和区别对待。时至今日,社会发展对地理教育的需要是更迫切、更深入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社会发展对地理教育另一方面的需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地理课程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祖国大地上的巍巍昆仑,滔滔黄河,雄伟蜿蜒的长城等地理事物,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象征。爱家乡、爱祖国,就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我养我并供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这块土地。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在旧中国,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的蚕食鲸吞、对我国人民的奴役和资源的掠夺;动员全民族奋发图强,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挽救危亡而献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新中国 40 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今天,我们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时代的使命,需要地理教育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最近,国家制定和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注 2)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文件。纲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教育”等,这些内容的贯彻都需要发挥地理课的教育作用。地理课也因为有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因而增强了这门课程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二 我国学校地理教育的曲折起伏

在学校地理教育方面,我认为课程是前提,教材是基础,教法是关键。在国家制订的课程计划中,有了地理课程的设置,才有编写这门学科教材的需要和对教法的研究,所以课程是前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的基础;能否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法。同样的教材,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原因即在此。

在曲折道路上前进的学校地理教育 - 图1

前面谈到,地理教育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近现代学校中,也都设有地理课。但是,在不同时期,由于政治形势、教育思想和决策者观点的不同,地理学科在学校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新中国成立 40 多年来,中小学地理课程、教材的变化很大。现将初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课时变化的情况,图示如上。

1、1950 年以前的约半个世纪,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年级和周课时基本稳定,大体上是初高中各个年级每周 2 课时,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教学内容是初高中各学 2 年中国地理、1 年世界地理。教材按圆周式排列, 从初中到高中逐步扩展,螺旋上升,有利巩固加深,但重复较多。

2、1952 年~1957 年,这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有较大突破和进步的时期。这时学习苏联,小学五、六年级设地理,每周各 2 课时,初一

自然地理上下学期各为 3 课时,初二世界地理为上 2 下 3,初三中国地理为上 3 下 2。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少学校为配合教学,建立了地理园。高中阶段,在高一设外国经济地理,高二设中国经济地理,每周各为 2 课时。高中经济地理的开设, 使学生获得有关生产配置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地理知识。新编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不足之处, 是在批判了环境决定论以后,又出现了夸大“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的偏向。高中阶段只讲经济地理,不讲自然地理,并将统一的地理学割裂开来,这是有其片面性的。

3、1958 年~1968 年,这是地理教育大滑坡的萎缩时期。1957 年初, 在片面强调缩短学制年限,减少课程门类,减少授课时数,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速成的指导思想下,实行教育大革命,并指责中学地理为什么分为五门,进而取消了初一自然地理和高中两门经济地理课程。将初三中国地理改设在初一,每周 3 课时;初二世界地理改为 2 课时。小

学地理也由 4 课时(两年),减为 2 课时。

1963 年,总结教育大革命经验教训时,认为高中不设地理课不妥, 决定将初二世界地理移至高一,增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述内容,每周 3 课时,初中只在初一学习中国地理,每周 3 课时。这个课程计划中

的高中地理,由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未能实施。

4、1966 年~ 1976 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整个学校教育陷入混乱状态,中小学地理教育完全停顿。

5、1977 年~1994 年,是中学地理教育恢复发展并有重大改革的新

时期。1976 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以后,1977 年,决定恢复小学地理,每周 2 课时;初一设中国地理,每周 3 课时;初二设世

界地理,每周 2 课时。并制订了《十年制学校小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编写出版了新教材,在 1978 年开始施行。

1982 年,教育部采纳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建议,在高中重新设置地理

课,安排在高二,每周 2 课时;1990 年改在高一,每周 3 课时。新编高中地理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的内容为主,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采取系统地理的形式,增强了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的教育,既符合时代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解决了多年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重复过多的问题。高中地理课的恢复和教材的改革,不仅使中学地理教育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也使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增强了活力。与此同时,在初中大力开展乡土地理教育,各省(区)、市、县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课程计划和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每周地理课时,三年制初一为 3,初二为 2;四年制初一、初二均为 3。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编出并经过试教的几种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改革,普遍面目一新,受到师生喜爱。过去,8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不爱看地理课本。根据人教社试教过程中抽样调查的统计,现在 80%以上的师生,甚至学生家长都喜欢新教材,因为课本中彩色照片和图像比较多,文字叙述生动,引起了学习兴趣。这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收获。1994 年,因实行新工时制,三年制初一地理第二学期减少 1 课时,影响不大。

此外,近 10 多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的理论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选修课的开设,也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地理教育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在受到挫折以后再度前进时,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改革,大胆创新,地理教育又焕发了青春,充满了生命力。

三 坚持信念、继续改革、开拓前进

目前,地理教育又受到高考不考地理的冲击。在学校中特别是高中出现了学校领导对地理不重视,学生无心学习,教师队伍流失、高师地理系招生困难等令人忧虑的现象。我认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众多科学院院士、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恢复地理高考,最近考试中心向全国 20 所大学 40 多个系征询意见,有 17 所大学的有关系表示招生时应考地理。国家教委领导人曾口头表示:今后的高考, 要将地理、生物列入考试科目之中,至于怎样考,需要研究。由于初中地理教学曾中断了 10 年,高中地理教学中断了 25 年,现在社会上许多四五十岁的国家干部、家长等,过去未曾有机会学地理,对目前高中地理以环境、资源、人口为主的教学内容也不了解。因此,要求高考改革设计者和决策人与我们取得共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国家教委制订的与义务教育衔接的高中课程计划中,仍有地理课程的地位。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将开始设计,并要求在 1997 年秋季试用。如何使高中地理新课程、新教材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

需要,为在我国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对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更高了,而不是无足轻重。

高考指挥棒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能忽视。但是,也不应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和前途,都维系在高考上。目前,中学师生摆脱了地理教学受高考的压力和束缚以后,可以不必死记硬背课文和图表,也再毋需淹没在猜题、押题的题海之中,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教材内容,以探索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追求地理新知识和研讨有关人地关系的热点方面来。例如,今年宇宙环境中发生的彗星与木星相撞问题;地球以外有无存在“外星人”的条件;地球是否在变暖及其影响; 当地有无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现象,原因及对策如何;如何解决发展当地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人口问题中出现的“民工潮”问题,等等。有些教师反映,现行高中地理下册教材的内容,学生自己能看得懂,没有什么可讲的。我认为,学生看得懂的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而把课堂时间用来组织讨论问题。这需要事先把问题告诉学生,让他们搜集资料做准备,允许有不同意见,鼓励辩论。一时不易得出结论的问题,可以归纳分歧点,继续探索。我想,这样就能把地理课教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为此在备课、设计研讨题、搜集资料、指导学生方面,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据我所知,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陈国新老师开了一门“现代海洋”选修课,选修的学生非常踊跃,人数超过其他选修课。这门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无关,但是由于学生有追求现代科学知识的欲望,所以爱学。

提高民族的地理科学文化素质,改进高中地理教育的现状,只是问题时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工作,是搞好义务教育中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协助小学自然和小学社会课教好有关地理的内容,努力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受教育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也最深远的教育天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命运、祖国的富强都需地理教育发挥作用。我们应该满怀信心,为开创地理教育更美好的明天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