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材的编订

一 地理教材的含义

地理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地理教学活动的材料,地理教学的主要媒体。它是按照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分年级编辑的。

人们对地理教材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理教材,应包括所有适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全部材料,其中有地理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或教学指导书)、指定的学生地理课外读物、教师自编的补充材料和测试题等, 以及各种地理教具和音像教材(如地理模型、地理挂图、地理图片、幻灯片、录像、电影、录音,等等),还有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

狭义的地理教材,即通常所说的地理教科书(或称地理课本)。它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是师生地理教学的主要材料,是考核地理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扩大地理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

由于现代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地理教育目的要求的提高,对地理教材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地理教科书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应该着眼于广义地理教材的创作、推广和使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 中学地理教材编订的依据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要以国家行政部门颁发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1952 年以前称课程标准)为依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包括有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点、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上课时数等内容,是编写中学地理教材的指导性文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教育部曾于 1956 年颁发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63 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1978 年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6 年颁发的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92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是 5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编写出版的五套中学地理教材的主要依据。

三 中学地理教材编订的原则

(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编订地理教材的指导思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学地理教材应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

性。我们教给学生的地理知识、观念,都应该是目前人类所能认识到的客观真理,都要能够联系实际,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例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要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来正确认识,既要克服机械唯物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又要端正违反客观规律,唯意志论的盲目性。对目前亚、非、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落后的原因,要从其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根源,今日在国际贸易

中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不等价交换所受到的剥削,以及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来加以认识;正确理解我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的道理。这些正确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要把它们渗透在地理教材中,使学生从大量地理事实材料当中,得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结论来。

(二)要以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为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地理教材要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供所必须具备的地理基础学力, 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升学应试作准备,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

(三)要反映现代地理科学发展方向及其研究成果

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教材要及时反映地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问题、新动向等。例如,板块构造及其运动,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和城市问题,国家建设的新规划等等。

(四)要适合学习者身心发展各阶段的要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订,对初高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研究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学生学习,学习到什么程度,广度、深度和分量要适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既不能估计过低, 以免延缓学生的发展;也不能估计过高,以免学生接受不了。因此,要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对新编教材要先进行实验,从教学实践中来确定教材的广度、深度和分量。一方面要使教材内容可以实现各年级地理教学培养目标,达到国际上的一般水平;另一方面,又要能适合绝大多数身心正常发育的学生学习。当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也不一致,我们只能以多数为依据,来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但是,教材也可安排一些选学和阅读材料,以满足部分智力发展较快的学生的需要。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编订几种适合不同地区需要的教材,供选择使用。

(五)要适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逐步深化的。教材的编订要适应这一特点,循序渐进,要求教材的编订要从整体进入分化,从感性进入理性,从具体进入抽象,从形象进入逻辑。目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为主。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的事实材料为基础, 在程度上和理性认识上进一步扩大、加深。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

(六)要注意地理教材在年级间和有关学科间的内在联系

初高中地理教材虽然各自成体系,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像地球、地图部分既是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也是高中地理经常要应用到的知识。世界上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和中国的疆域、地形、气候、人口、城市等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以及基本概念和规律,在学

习高中地理时要注意复习巩固和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

其他有关学科,如小学自然、小学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为中学地理学习提供了准备知识,中学理化、生物教材同环境地理的内容联系密切,历史、政治教材同人文地理的内容联系密切。因此,编订中学地理教材时既要注意本学科高低年级间的纵向联系,又要注意同有关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对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中不要简单重复,更不应有相互矛盾的说法。

(七)教材要注意联系实际

地理教材的内容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界的实际、生产实际、社会实际,使学生感到所学地理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死记硬背枯燥的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地理教材不能只是概念的解释,或是地理事实材料的罗列,如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知识,千篇一律地依次罗列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物产、城市、交通等事实材料,人称“地理八股”。这样, 学生学习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新编初中地理教材,注意启迪学生对所学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等等;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自己去获得答案。有些内容不用文字叙述,而用问题或是漫画,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讲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用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讲河水污染问题,用一幅“钓鱼者的困惑”的漫画,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八)充分发挥地图和其他图像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工具,也是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又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框架。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地理知识需要运用这个框架和图像,帮助学生形成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的观念,所以,地图是中学地理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从地图上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进行推理、对比、分析、综合、判断、评价, 并培养运用地图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有的单独编辑成地图册,有的同课文有机组合在一起。地图的内容有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图,还有表示地理事物空间联系、空间运动的规律图,等等。

地理教材中的图像,除地图以外,还需要有各种景观像片(彩色的和黑白的)、素描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这些直观图像有助于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从感性到理性,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目前国内外很多中学地理教材,图像所占的篇幅都大大增加,并且内容丰富,构图新颖,印刷精美,色彩悦目, 这是地理教材改革的成就之一。

四 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材知识体系是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具体体现。它与地理科学知识体系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某些区别。

(一)两者的联系

地理科学知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基础和源泉。地理科学知识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它的知识体系主要由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本国地理)和综合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构成。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上反映了地理科学体系的这一结构。例如,初中主要讲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高中讲系统地理,也就是综合地理的内容。

(二)两者的区别

主要是两者的目的不同:地理科学是以揭示地理规律,发展地理理论,提高人类开发、利用、保护地理环境和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地理科学体系对科学性、理论性、逻辑性、实践性的要求比较严格完整。一般从概念出发,讲到原理、原则、公式,再以事实证明。这种顺序往往不易为初学者所接受。

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既要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又要符合中学地理教育性的目的。由于中学地理课时有限,学生又有其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此地理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只能是地理科学知识中的主要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材的编排层次和顺序,教材的结构和表达形式,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方能有利于教学。例如,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初中世界地理概况部分,只重点要求学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几个主要部分,而不是世界地理科学知识的全部。目前高中地理教材对自然地理的系统知识讲得比较完整,人文地理部分只重点安排了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 而略去了交通运输、旅游业等内容。教材对低年级学生应多由感性知识入手,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渐强, 可以逐渐增加理性的科学体系的成分,以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 地理教材的组织

地理教材一般有两种组织法:一是教材逻辑组织法,或称教材理论组织法。它是按照地理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地理教材。例如,世界地理先讲世界概况,再讲各地区(或各洲)和主要国家地理, 最后以“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作结束;中国地理先讲总论,再讲区域地理,然后以“中国在世界中”作结束。高中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系统地理,先自然地理,后讲人文地理,最后以人地关系作结束。这些教材的组织,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这是按照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要求所确定的一种教材内容发展的次序。它与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是相适应的。

二是教材的心理组织法。这种教材的编排顺序叫做教材心理顺序, 或教材心理程序,即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地理学科教材的方法。教学内容符合各年龄段学生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形成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例如,小学地理教材多从学生能够见到和感知的地理事物入手, 不求系统;初中地理教材,以区域地理为主,从不同区域地理事物的特

征,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中系统地理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教材编排顺序,是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的,符合教材心理组织的要求。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顺序,即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先后顺序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应由近及远,由易到难。中国地理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按教材心理组织法,应先中国后世界。另一种意见是小学阶段的地理和今后的社会教材,已按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了一轮教学,初中阶段则不必再重复这顺序,而应按地理科学知识的基本逻辑顺序,安排教材,即先世界地理,后中国地理。例如, 讲中国青藏高原边缘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没有全球板块构造及其运动的初步知识,即无法加以解释;讲中国的海洋运输和对外贸易时,不先具备一定的世界地理知识,学生也难以形成空间联系的观念。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指出:“本大纲所拟定的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课题,教材的编者和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顺序。”这样,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先后顺序, 可由教材编者自定,不强求一律。1990 年已出版的几种初中地理新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的初中地理课本,是先世界地理,后中国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本,则为先中国地理,后世界地理。这两种教材组织法,哪一种有利教学,将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目前, 美国、日本等国的初中地理教材都是按逻辑顺序,先讲世界地理,后讲本国地理的。

六 地理教材的排列

地理教材通常有两种排列方式:

一是圆周式教材排列方式,也称螺旋式教材排列方式。例如,从 1904 年~1953 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都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种排列方式,针对三个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地理教材的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能力培养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1954 年~1957 年,我国高中阶段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改为中国经济地理和外国经济地理,仍未脱离圆周式的排列方式,只不过重复出现的侧重点放在经济地理部分。这种排列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重复出现比较牢固,不易遗忘。缺点是有些简单的重复,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对课时的利用不够经济和有效。

二是直线式教材排列方式。这是对地理教材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法。例如,1963 年,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初中一年级讲中国地理,高中一年级讲世界地理。这样,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即不重复,而是从中国地理到世界地理直线推进。优点是减少重复,节省课时。缺点是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缺少世界地理知识;并且仅在初一学习一次中国地理,

不易巩固。因 1966 年出现“文化大革命”,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受破坏, 高中世界地理教材未曾使用,这种地理教材直线式排列方式未能实行。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订 - 图11986 年至 1992 年,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顺序,是按照 1986 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高一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系统地理),基本上属于直线式排列方式, 初高中地理教材不像圆周式那样重复再现。但是,高中系统地理的某些基本理论和概念,是以初中区域地理的事实材料为基础的。这样,初高中地理教材的排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对初中地理教材的顺序,又有所调整,基本上要求初一教“世界地理”,初二教“中国地理”。但是也允许初一仍先教中国地理,初二教世界地理,不强求一律。

七 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按照中学地理学科体系知识领域内的地理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内容,在教材中将其有机组合,即为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其事实、论据和概念等的不断充实,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不时修订,同时作为其组合方式的结构也得不断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曾有几次大变化。1992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

地理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与 1992 年以前出版的这两种教科书就不一样。现分年级将其比较如下。

(一)现在义务教育初一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每周课时:四年制初一为 3/3,三年制初一为 3/2。知识结构如上页图。

(二)原来全日制中学初二世界地理(每周 2 课时)的知识结构为: 1、世界地理概况

  1. 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 世界的气候

  3.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2、亚洲

  1. 概述

  2. 东亚

日本 朝鲜 蒙古

  1. 东南亚

概况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越南* 老挝* 缅甸* 柬埔寨* 泰国*

  1. 南亚

概况 印度 尼泊尔* 巴基斯坦*

  1. 西亚

概况 伊朗 伊拉克 阿富汗* 土耳其* 巴勒斯坦地区(包括以色列)*

3、大洋洲

  1. 概述

  2. 大洋洲的国家

澳大利亚 新西兰*

4、非洲

  1. 概述

  2. 北部非洲

概述 埃及

  1. 西部非洲

概况 尼日利亚

  1. 中部非洲

概况 扎伊尔

  1. 东部非洲

概况 坦桑尼亚

  1. 南部非洲

概况 南非

5、欧洲

(1)概述

(2)南欧

概况

意大利 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

(3)西欧

概况

英国 法国

(4)北欧

概况

瑞典

(5)中欧

概况

瑞士 德国

(6)东欧

苏联

6、北美洲

(1)概况

  1. 加拿大 美国

  2. 墨西哥 中美洲 西印度群岛7、南美洲

  1. 概述

  2. 巴西 阿根廷 智利* 8、南极洲

9、世界的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

  1. 世界陆地的自然带

  2. 世界的海洋

  3. 世界的交通和联系

*1990 年为减轻学生负担,改为选学。

从以上两种世界地理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比较来看,两者每周课时大体接近。义务教育安排在初一,每周 3 课时,比全日制初二每周 2 课时稍多,但初一要先讲地球和地图,因此讲世界地理总论和世界区域地理部分的课时两者基本相同。

义务教育初一《地理》的知识结构,以地球和地图知识为基础,在世界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然后直接分述世界上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所形成的各地区,每一地区只重点讲述一二个有特点或代表性的国家,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地区和国家、人类生产和生活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这样就能突出重点。改变了原来全日制初二《世界地理》分为世界地理概况—各大洲地理概况—洲内各地区概况—洲内各地区主要国家地理多层次、繁琐的知识结构,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把学生从苦于记忆地理事实材料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加强思维和实践活动。

(三)义务教育初二《地理》内容为中国地理,每周课时:四年制为 3,三年制为 2。人教社所编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订 - 图2

(四)原来全日制中学初一《中国地理》,每周 3 课时。其知识结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订 - 图3构如下图:

以上两种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在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差别不大,义务教育初二地理中增加了“中国的农业”和“中国的工业”和“中国在世界中”;在区域地理部分,初二地理将原初一《中国地理》的 8 个区,

综合为 4 个区,并精简了“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的论述。目的在加强总论,提高对全国地理的总体认识,简化区域地理过于繁多和专门的内容,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五)现行高一地理(每周 3 课时)的知识结构

50 年代,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受 苏联影响, 高一设外国经济地理,高二设中国经济地理。1958 年以后,高中两门经济地理课程均被取消。1963 年曾计划在高一设立世界地理(初一设中国地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未能实现。

1982 年,我国在重建高中地理课程时采取了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下列知识结构(图略,见第 41 页图)。

在这个结构中,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认识地理环境的开端。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各圈层的性质、特点、分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础。资源和能源也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但它存在于各圈层之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所以,资源和能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纽带。

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很广。高中地理因课时所限,只重点论述农业生产与粮食问题、工业生产与工业布局、人口增长、分布与迁移、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问题、人类和环境等方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人类利用资源和能源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现代社会文明;另一方面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对环境保护不力,出现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乃是协调好人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