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地理教材改革的初步探索

初中中国地理课本自 1978 年出版以来,经过这几年的试用,据广大教师反映,教材内容丰富,科学性和思想性均有所增强,对提高地理教学的科学水平,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试用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不够,教材内容偏多偏深;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启迪学生的智能;对技能的培养,偏重于对地球仪、地图的运用,其它方面注意不够;教材的表达形式比较呆板,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现在,我们对初中中国地理试用本进行了初步改革的探索,由于时间所限,整个教材体系未作大的变动,这个问题将进一步研究。这次改编,对第一章至第十三章的内容,作了以下一些修改和调整:

1、删去一些初一学生难以接受的较深较难的内容,如以地质力学理论解释地壳运动和我国山脉走向的成因、梅雨雨带的南北摆动、昆明准静止锋对云贵高原天气的影响、淠史杭灌区的水利工程等。

2、适当增补了一些新形势发展变化中的地理事实材料,如我国政府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内容,以及香港和澳门的基本地理知识;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开发海南岛的意义等。

3、注意启迪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些“课堂练习” 改为地理游戏,对各章的“思考和练习”,变单一的问答题为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删去了一些不符合初一学生思维特点的论述式的题目,增加了让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概括和联系乡土地理实际的题目。

试用本第十四章“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内容过多,除讲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外,还讲到农林牧业、工业、铁路、海洋事业等。教师反映, 这一大章组织教材进行教学不便。各节教材罗列的地名和事实材料太多,增加学生记忆负担;工业分布按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六大区讲述,与课本第 8 章~第 13 章的分区不同,在教学上造成困难。因此,这次将第十四章改编为第十四、十五、十六三章,授课时间共 14 课时。

第十四章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 学习本章的方法和意义第二节 沿海与内地

第三节 平原与山区

第四节 农村、牧区与城市第十五章 交通运输和贸易

第一节 交通运榆概述

第二节 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第三节 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第四节 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第五节 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

第十六章 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第一节 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第二节 矿产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第四节 海洋资源第五节 保护环境

这 3 章教材,除资源部分适当保留了试用本的一些材料外,其余章节都是新编的。新编时做了一些教材改革的初步探索,遵循的原则如下:

1、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的编写法,适当讲述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第十四章第一节在学生掌握了全国各区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懂得用综合法认识地理区域的整体性,用比较法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2、在选材和表达方式上,注意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重视地理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一些生动浅近,同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地理事实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有关地理方面的国情和国策的基本知识,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开发山区的重要性,发展商品生产,增进国内外贸易的意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等等。

4、改变课文单一陈述式的结构形式。有的从分析图像入手,有的从阅读新闻报导入手,然后引入需要说明的地理概念,或是需要剖析的地理现象与问题。试用本将“读图”放在每节课文之前,“思考与练习” 安排在每节课文之后,新编的这三章教材虽然仍保留了这一形式,但有些读图和问题则插入到课文之中,这样便于讲和练、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思维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变过去上课单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情况。

5、适当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扩大学生思路。例如第十四章第四节“农村、牧区和城市”,对牧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农村、城市的学生都比较陌生,课文的正文部分,因时间所限,不能讲得很详细。因此,选载了一篇《蒙古包内外》的访问报导,供学生课外阅读。第十六章第五节“保护环境”中,也选载了一篇关于大连港防治海港污染的报导。

为了便于广大地理教师和地理教育工作者及早了解这三章教材的改革情况,现将第十四章各节、第十五章第一节和第五节、第十六章第五节先在《地理知识》发表,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探索,为改革中学地理教材提出宝贵意见。

(本文原载于《地理知识》1985 年第 8 期,合作者巴克良、刘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