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适当安排地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目和时数

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及有利于因材施

教,一般原来对分科教学统一性要求过多的国家,多在减少必修课的科目和学习时数,而增加选修课目。例如,苏联十一年制普通学校现行教学计划,“地理”和“地学”,分别设在 6、7、8、9、10 五个年级,每周共 10.5 课时。1988 年,苏联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普通中学试验性教学计划,地理仅设在 7、8、9、10 四个年级,每周课时减为 9。日本高中的新教学计划,“地理”和“地学”,分别是社会科和理科组的选修课目, 并且内容灵活多样。例如,高中社会科中除必修世界史以外,可在地理 A、地理 B、日本史 A、日本史 B 四门中选修两门。

原来课程设置比较分散,对分科教学缺少统一要求的英、美等国, 不利于为培养合格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普通学校学生的质量不高。为此,英国议会通过了《1988 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5 岁~ 16 岁)的学生都应学习包括地理在内的十门基础课程。1983 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认为不仅要加强几乎处于危险境地的数学和科学教学工作,还更需要加强英语、历史、地理、经济和各种外国语的教学。近年来,美国有 34 个州开设有“全球教育”课,旨在将世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实体思想传播给学生。

中国中学地理原来全是统一的必修课,分设在初一至高二的五个年级,每周共 12 课时。1958 年,强调减少课程门类,简单地将初一自然地理、高一外国经济地理、高二中国经济地理取消,仅在初一设中国地理, 初二设世界地理,每周共 5 课时,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减少。1982

年,高中恢复以人地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课,现在设在高一,每周 3 课时。1990 年调整后的高中教学计划,在高三设有学习区域地理的选修课,每周 4 课时~6 课时,供爱好文科的学生选修。新的高中教学计划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制订中。

四 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结构的改革

目前,许多国家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在突破传统的“百科知识”、“地志式”或是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分裂的旧模式,而在精选教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性 知识的传授,**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地图、各 种图像和统计图表研究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调查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在世界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方面,改革过去“分洲列国志” 罗列地理事实材料的叙述法。**突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在区域方面的特点和主要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加以介绍。例如,我们在新编初中世界地理教材时,在区域地理部分,将世界分为东亚-日本,东南亚-新加坡,南亚-印度,西亚和北非-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科特迪瓦,欧洲-英、法、苏联、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巴西,大洋洲-澳大利亚,南极洲。这样,突出重点,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在中国地理方面,加强总论和国情教育,减少对各地区的详细叙述, 留出一定课时(约 10 课时),由各省(自治区)和市、县编写省区地理

和市县地理教材,进行本省区地理和乡土地理教育。这样,既便于联系实际,增进对地理知识的实际感受和认识,又能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乡土知识,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这一要求,深受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目前全国已有近千个县编出本县的乡土地理教材。武汉市从 1988 年以来建立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乡土地理教学体系和制度,全市有 300 多个班、2 万余师生参加了地理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写出了 8000 多篇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制作、收集

的地理模型、图表、实物约 4000 多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之中,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日益密切,人类既从利用自然中获得社会进步,又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出现令人忧虑的问题。人类社会也因交通、通讯的进步,交往频繁,经济文化生活互相渗透,世界已成为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因此,地理知识就成为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至于地理课程如何改革,各国可从本国具体情况,进行探索研究。国际间可广泛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为教育的周期比较长,各学科分科教学体系的建立,已经过上百年的历史。现在各学科观点、内容、结构的更新,以及各学科的综合, 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实验过程,方能总结出较好的经验,找出某些共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