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 小学地理课程的性质

1987 年 2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这是指导当前小学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大纲中指出:“小学地理课是使儿童初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地理环境概况的一门课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地理环境”的含义是什么。地理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坏境。它包含着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地理状况,以及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后的地理状况。前者也称自然环境,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 后者是人类根据自身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田园、牧场、村落、城市、工矿区、风景游览区等。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区域范围是根据教学(或研究)工作的需要来划分的。大纲根据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认识范围的原则,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坏境,然后认识祖国的地理环境,最后认识世界的地理环境。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都处于启蒙阶段,地理教学的要求,也只是初步认识家乡、祖国和世界地理环境的概况,获得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有的地理常识。至于比较系统、全面的地理科学知识, 进入中学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但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很重要,它既是中学以及高等学校地理教育的基础,也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纲中还指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那么,人类与地理环境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人类同其它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和进行活动,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还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空间中要含有空气、水等媒质)。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也要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还要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这种代谢产物的能力。所以,人类生活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个特定的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但是,人类与一般动物又有很大的不同。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能够进行思维活动、制造工具和从事生产劳动,并通过生产劳动,不断认识自然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以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一般动物则不能,它们只能用改变自己的体形、毛色或随季节迁徙以适应环境。例如,蜥蜴类的变色龙, 善于变换皮肤的颜色,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候鸟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 以适应气候的变化等。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扩大。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品种愈来愈多,数量越来越大。大量新的自然资源成为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的

进步和发展,如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农业产品,建设成许许多多的农村、城市、工厂等。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活动,以废气、废液、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形式,把物质的能量输出给环境,使大气、水体、土壤、动植物受到影响,严重时就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这些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在污染厉害的地方,就会使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学习地理,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自然规律,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做恶化生态环境、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祸及子孙后代的蠢事和错事;注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地理环境能长期为人类提供美好、洁净、适合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场所,这是学习地理的根本目的。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初步懂得这方面的基本道理,在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的习惯。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大纲指出:“小学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儿童初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从而获得一些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发展其智能,受到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

在教学要求中又将教学目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有关知识教育的要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属于地理环境的知识,如乡土的、祖国的、世界的自然景观、资源物产等方面的知识, 特别要求学生获得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区域特点的知识。二是人类自身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知识,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知识,世界人种、民族和国家的知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知识等。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生产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有关技能的训练,大纲要求指导儿童学会:辨方向,测距离, 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初步知识和技能。地理技能是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就是把地理知识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而地理知识的源泉则来源于实践。所以,知识和技能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指导儿童辨方向、测距离,是从儿童生活实际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出的,这是学生可以做到的。大纲首先提出这方面技能训练的要求,主要是加强学生对方向和距离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作准备。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的知识同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如果只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美国是世界上一个大国,而不能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 分别指出它们的地理位置,这就没有能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三)有关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寓于知识教育之中的。小学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都应该贯彻执行的任务。地理课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发挥重要作用。大纲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儿童认识家乡和祖国的自然风光、资源物产、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使他们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学生从祖国山川壮丽,资源、物产丰富多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地理事实材料中, 激发起民族的自尊、自豪和自信,产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促使学生自觉勤奋学习、进步向上,立志今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求同国家的政策教育结合起来,上述的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主要侧重在情感教育方面。政策教育主要属于理性教育和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是爱国主义在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例如,懂得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遵守保护环境的政策;懂得我国人口众多,国家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按全国人口平均,人均占有量却不丰富,所以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在同外国人的接触中,一定要遵守国家的外交政策,本着国家不分大小的原则, 对外国人不分人种和民族,都要平等以礼相待,不应有自大、自卑、种族偏见的错误思想,等等。

唯物主义教育可同小学自然课结合进行,使学生知道一切地理事物都是物质构成的,各种物质都在运动,运动着的物质按照一定规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例如,地球上气温的分布同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 森林、草原、沙漠的形成,同降水量的多少有关;人口分布的疏密同当地工农业生产情况有关,工农业生产是否发达又同当地资源和社会情况有关;黄河多泥沙,容易泛滥成灾,同黄土高原的植被受到破坏有关, 等等。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从小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懂得尊重科学、热爱科学。还可以增强对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思想的抵抗力。这是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

三 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知识结构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近及远,详中略外的原则, 小学地理的知识结构,大致如下图所示的同心圆式的结构。

关于小学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 图1

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和比较熟悉的家乡地理事物入手,获得一些感性的地理知识。这是小学地理知识结构的第一个层次。其中包括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如辨方向、步测距离、会看平面图和地图等。进而学习“地球和地

球仪”的初步知识,为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作准备。实际上,地图、地球仪的知识是学习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都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认识祖国”,学习有关中国地理的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占整个小学地理内容的 60%以上,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中国地理的知识结构大致如下。

关于小学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 图2

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先从总体上了解我国国土(主要是陆地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民族、海疆和首都的概况;然后讲授区域地理知识;最后在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全国的山川、气候、资源、交通的概况。这种知识结构,为总论—分论—总论的结构形式。

区域地理的顺序,先讲东部季风区的东北区、黄河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南部沿海区和云贵高原区;然后讲授具有高寒特点的青藏高原区;最后讲授具有干旱和半干旱特点的西北内陆区。

东部季风区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平原广阔,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这个地区由于南北纬度位置不同,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当东北大地冰雪遍野的时候,南部沿海各地依然树木葱笼。因此, 从北到南,区域差异比较显著。青藏高原绵亘的雪山、西北内陆辽阔的草原同东部季风区的风光又不一样。

小学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教材,采取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编写方式,这同初中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区域概述和区域特征的构思不同。小学以各地区的自然景观、重点经济建设成就和风景名胜为课题,从感性上认识区域差异,而不强调全面、系统地掌握一个区域的地理知识。如“东北的林海”、“泰山和山东半岛”、“杭州西湖和钱塘潮”等课题都是。

第三个层次,扩大到“认识世界”。在小学阶段,对世界地理的教学要求,比较简略。知识结构为世界地形,世界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世界的人口、人种和国家。最后以“我国同世界的交往” 作结束,将世界地理同中国地理联系起来。有关世界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知识将在初中世界地理讲授。

(二)知识类型

小学地理大纲和现行小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类型,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类,而以感性知识为主。理性知识也是在感性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提高、概括、抽象而成。

1、感性知识 这是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地理事实, 是直观、生动和具体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景观、地理现象、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它们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 地理景观 这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景象的感性知识。其中乡土地理事物的景象,一般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如当地的山、河、湖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地理景观,村庄、集市、工厂、公路等人

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方面,很多远方和异国的景观,一般无法直接看到。但是,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标本、模型,或是语言、文字生动的描述,间接获得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例如, 见到天安门的图片,就可以得到北京天安门的感性知识;见到企鹅在冰雪上行走,就可获得南极地区的景观知识。如果学生缺少对某些地理事物的感性知识,就很难形成这方面的地理观念。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感性印象,在意识中就无法复现这类地理事物。不过,有些地理事物虽没有见过,但可以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去想象。比如见过“雪”和“山”的人,就可以想象“雪山”的景色。

  1. 地理现象 这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感性知识。例如,一年四季气温和植物生长的现象;山坡降雨后,水土流失的现象;钱塘潮涌进杭州湾内潮水高涨的现象;等等。

  2. 地理分布 这种感性知识,一般要通过地图(或地球仪)来形成。例如,四大洋、七大州在地球上的分布,需要看地球仪才能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球体表面上是怎样分布的(在平面的世界地图上,四大洋、七大州的形状、面积、相对位置,有些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我国人口的分布,东南部稠密,西北稀疏,需要看我国人口分布图,才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大纲上要求学生知道的地名,都需要在地图上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知识是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

  3. 地理数据 数据是表示地理事物数量关系的,可以用来衡量某些地理事物大小、长短、多少、高低、冷暖、干湿的程度。有了关于某一地理事物的具体数据,就能与同类地理事物在数量上作比较。例如, 我国的陆地面积为 960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11 亿,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东北北部一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有了这些数据,就比笼统地说,我国面积很大、人口很多、珠峰很高、东北北部冬季很冷要具体明确,因而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也就深刻得多。

2、理性知识 这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 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大纲和教材中属于这些方面的内容有:

  1. 地理特征 反映各种地理事物或区域所具有的独特之处的标志,叫做地理特征。例如黄土高原以覆盖着深厚的黄土为其特征,长江三角洲以水网稠密为其特征,山西省的工矿业以煤炭工业为其特征,等等。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事物特征时,最好用比较法,跟同类性质的地理事物作比较,例如用黄土高原同云贵高原作比较,长江三角洲同华北平原作比较,热带同寒带作比较,山西的工矿业同辽宁鞍山地区的工矿业作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它们各自不同特点的标志,就明显地反映出来。

  2. 地理概念 这是对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基础。大纲和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概念不多,主要有地轴、经线、纬线、两极、大陆、岛屿、盆地、寒带、温带、热带等。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 要求他们能简明扼要地说出其含义。

  3. 地理规律 这是反映地理事物运动变化和空间分布有规律性可

循的地理知识,通过地理规律的学习,可以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表面现象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例如,地球表面的气温,从赤道往两极逐渐变冷;我国东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河流上游流经山区、坡度大、水流湍急,下游流经平原、坡度小、水流缓慢;在山区,海拔愈高,气温愈低;热带终年多雨地区, 植物高大、繁茂,内陆干旱地区,植物稀少,地表出现沙漠;长颈鹿分布在热带草原,企鹅分布在南极洲;等等。

  1. 地理成因 这是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知识。地理学是一门科学,学习地理不能只知道现象,而不知道原因。大纲和教材中要求给儿童一些基本的、浅近的学生能够理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如地球五带的成因,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桂林山水特别秀美奇异的原因;等等。上述这些地理知识,很多要用地理名称来表述,其中有一般通用的

地理名词,如山、河、湖、海、热带、温带、寒带、森林、草原、沙漠、平原、高原、城市、铁路等;也有许多要用专用地名来表述,如北京、广州、苏联、美国、阿尔卑斯山、亚马孙河、青藏高原、恒河平原,等等。这些地名同地理分布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多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地理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名词和地名。大纲上出现的地理名称,都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对所列出的地理名词,应该知道它们所指的地理事物是什么,能够说出它们的景象或含义。对所列的地名应该记住,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地理位置。

(三)发展智能

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 发展其智能”。其中关于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前面已经谈过,不再重复。关于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

1、观察能力的培养 儿童学习地理知识,感性认识是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图像、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认识它们的特点,在感知方面获得初步印象,为进一步发展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打基础。

2、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一种储存知识的活动。地理知识的记忆是地理知识增长的前提,也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地理需要记住一些必要的地理事实材料,如重要的地名、数据、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但是,培养记忆能力,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的知识容易遗忘,并且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是要注意记忆的反复实践和记忆方法的指导。例如,要求学生记住七大洲、四大洋及其分布,根据不同课题,反复指导学生在地球仪和地图上作读图实践,印象不断积累,记忆就巩固了。有些地名孤立地去记,比较困难,编成顺口溜或解释地名的由来,记起来便比较容易,例如“两湖两广两河山”,让学生边记、边想,8 个省和自治区的名字就记住了;珠穆朗玛峰在藏语中意为“第三神女”峰,记忆就有兴趣了。又如,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联系生活实际,并指导观察,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就不难了。

3、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指不能依靠直接感知,而要凭借人的头

脑,把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形成新的形象的能力。例如,平面图、地图上的地理事物,都是用符号来表示的,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地理事物,就会有想象能力。又如,林海、梯田、隧道、梅雨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凡是没有直接看到过的,都要通过培养想象力,来形成这些方面的表象和观念。

4、思维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训练思维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多思考,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 对所见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不必急于说出结论,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例如,登高为什么就能望远?为什么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沙漠里为什么会出现绿洲?等等。为了培养思维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多作判断练习。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堆积成的, 还是河流冲积成的?青海是海?还是湖?椰子树生长在热带,还是在温带?在训练学生作判断时,还应该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而不是随便猜测。

(四)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的内容,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已谈到了关于爱国主义、唯物主义和政策教育的内容。除此以外,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使他们对自然美、环境美、建设美、人与自然协调的和谐美等方面都能初步会鉴赏,从小在审美修养和情操方面,得到应有的教育。

地理教科书前页的彩色照片,像天安门的宏伟建筑——红墙、黄瓦、绿树的色彩美,建筑的对称美,一直驰名世界;黄河(龙门附近)、桂林山水、西湖苏堤、日月潭、珠穆朗玛峰、热带雨林景色、东北兴安山区红松林之冬等,呈现出自然界不同地理事物的景观美;大庆油田夜景、华北平原棉田、内蒙草原牧场、上海黄浦江畔,显示出人们劳动与自然协调的和谐美。

课文中用了一定笔墨,描述了祖国海洋的波澜壮阔,首都北京的宏伟建筑,东北的林海雪原,泰山的日出奇观,长江中下游的明媚风光, 长江三峡山高水急的雄伟气势,钱塘潮的奔腾澎湃,岭南的四季常青, 青藏高原的雪山连绵,西北内陆沙漠、草原、绿洲的风貌,等等,只要很好阅读这些课文和景观图,都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情操的陶冶。

通过地理教学还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祖国今日的各种建设成就都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需要我们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小学地理课的地位和作用应有正确认识。小学地理课是小学教学计划上规定的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地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担任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把这门学科教好。特别是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又兼教地理的教师,要克服偏科思想,不应把教地理看成是额外负担,或是把地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应该贯彻国家

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各门必修的文化课都应打好一定基础。地理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数学课代替不了的。学生学好地理课,知识领域丰富以后,对语文的阅读、写作都会有帮助;空间思维的能力增强以后,对学习数学也是有益的。没有教过地理课的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即使初教时有些困难,但经过努力就能逐渐克服,并且对这门学科感到兴趣。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理课的内容丰富多采,祖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光,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各地的名胜古迹和建设成就,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讲解课文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文字同景观图、地图密切结合起来,多用启发式,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一些他们能解答的问题。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要单调地照本宣科,把课文念一遍、解释一下,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三)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学大纲上对运用直观教具,指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阅读和使用地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地图知识的教学。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会使用字典,地理教学则应要求学生会查阅地图。对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地名,都能在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我们曾经在一些学校作过调查测试,有不少学生学了一年地理,在填充地图上,竟填不出祖国首都北京和黄河、长江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地图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读图、填图的训练注意不够,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注意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分工和联系。其中与小学语文和小学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例如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初冬》、《动物过冬》, 第四册中的《春天来了》、《日月潭》、《数星星的孩子》、《看月食》、

《梅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森林爷爷》,第五册中的《草原之歌》、第六册中的《大海之歌》、《富饶的西沙群岛》、《沙漠里的船》、《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七册中的《海底世界》、《观潮》, 第八册中的《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第九册中的《太阳》,都同地理有关,学生如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涉及到有关内容时,复习提问即可, 不必再细讲。第十一册中的《桂林山水》、《草原》,第十二册中的《长城》、《林海》,内容也以地理为主,不过在地理课之后教学。

小学四年级自然第一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里的水》、

《动植物过冬几种方式》、《温度表的使用方法》、《太阳的高度》, 第二册中的《风向和风力》、《降水量》、《水域污染的原因和保护方法》、《土壤的成分》、《自然日记》,五年级第三册中的《自然日记》、

《星座》、《水力和风力的利用》、《水、土、植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第四册中《空气的主要成分》、《金属矿物经过开采、冶炼、加工成为金属制品》、《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什么是银河、恒星、流星、陨石、光年、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为小学地理教学提供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六年级第五册中的《怎样保护大自然》、《昼夜和四季成因》、《月球的概况》、《地球的构造》、

《火山和地震》、《岩石的种类》、《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第六册中的《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等知识,将在讲完地理之后教学,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必费时间去

补充、扩展。地理教师最好能将语文、自然课本中与地理有关的课文看一看,这样就可以知道学生已有哪些地理知识,教学时可以心中有数。

(本文原载于《小学地理教学指导书》,合作者吴履平,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 9 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