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理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

最近,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在对现行通用的中学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体系不作大的变动的前提下,修订了 1978 年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总的精神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明确具体要求。

修订后的大纲,除规定初高中有关年级的地理“教学内容要点”外, 新增加了对各课题的“基本训练要求”。这是针对传统地理教育片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缺点而提出的。认真实现这些基本训练要求,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对促进地理教育改革,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

初高中各有关年级地理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课本材料到实地观察、调查或自己查阅并分析有关资料。大体上每一课题安排有 2~4 项基本训练要求,个别课题根据内容多少有的安排 5 项,有的安排 1 项。总计初一为 51 项(必作的为 39 项),初

二为 30 项,高中为 34 项。其中大约 60%是训练学生阅读和使用各种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的能力,以及填绘略图、制作简单统计图表的能力。此外,还有培养学生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理解课文、查阅和运用有关资料、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地理调查、评价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基本训练除野外观察、天象观察、地理调查需要在课外进行外,大量读图、用图的训练,可以结合地理基础知识教学, 有计划地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基本训练所需的图表和资料,都可从课本、教学参考书及地图册中找到,因而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教师必须提高对基本训练要求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要求的任务。基本训练要求要以地理知识教学为基础。加强基本训练,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地理知识。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很广,除乡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可通过直接观察形成表象外,对于超出视力所及的远域地区和较大范围的表象, 需要通过图像,特别是表示空间关系的图形——地图来形成。地图是人类思维的伟大创造。它是伴随着地理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家把地理探险、科学考察、社会调查等研究成果,用地图这种特殊语言—

—信息载体反映出来,把抽象和具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高度综合与概括,把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所代替不了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地理学,就没有地图;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学。

从地理教学方面来说,人们的认识规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教师如果不会运用图像进行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如不会读图、用图,光死记硬背课文,理解差,印象淡薄,遗忘也快。现在,大家对地理图像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和深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去,课本中的图像,往往被看成课文的附属品,称之为“附图”。现在认识到,图像不仅仅是课文的形象说明,图像本身就含有德

育、智育、美育等因素,有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作用。因此,图像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此,地理的“双基” 教学,有的可以课文为主,有的应以图像为主。

二、过去,把地图仅仅看作巩固地理所学知识的工具,如常说“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准确地说,应为利用地图,巩固所学地理知识, 或是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现在认识到,地图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从地图上,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进行推理、对比、分析、综合、判断、评价;并初步具有一些解决生活和生产中有关地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新修订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基本训练的大多数项目,就是要求充分利用图像,来启迪学生的智能。

三、过去,往往只强调地图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或称之为直观教具)之一。现在,认识到教学地图和其他图像也应该是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理应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用图。因此,地图不仅是为教师服务的工具,也应该看成学生汲取学习营养的源泉之一。学会读图和用图,对青少年一代来说是会终身受益的。正如学生会查字典,有些疑难问题,就能无师自通,学会查阅地图,有些地理问题,也能从地图上得到解答。

尽管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很重要,地图又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读图、用图训练,以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们在东北和江南几所城市中学和农村初中,对已经学过中国地理的初二学生进行测试,在填图试题方面要求:

  1. 在《中国政区填充图》上,将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按分布的位置填出;(2)在《中国主要山脉、河流分布示意图》上,按分布位置,注出长江、黄河、秦岭、喜马拉雅山的名称。测试的结果如下表。

地区

东北

江南

学校类别

农村初中

城市一般初中

60

1

2

农村初中

城市省 重点初中

52

1 2

测试学生数题 号

69

1 2

48

1 2

全对(%)

0

3

0

13

2

2

30

27

对一半以上

3

15

32

37

62

12

64

43

对一半以下

65

21

60

12

36

13

6

9

全填不出

32

62

8

38

0

73

0

21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学生的地图知识普遍较差。东北农村初中一个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填充图上 30 个省级行政区的所在, 一个也填不出,多数学生只能填出 1-14 个。江南农村学生的成绩要好一些,多数能填出 15 个以上,但能全填出的很少。城市一般初中学生的填图成绩也不理想,省重点初中较好。但对祖国主要山河的空间分布观念,城乡学生均较差。由此可见,对学生加强读图、用图的训练非常必要。

关于读图和用图的基本训练要求,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图用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在地图上用指向标、经纬线定方位,用比例尺量算图上两地的直线距离,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用图上的色标,判定陆高、海深、人口密度的疏密、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等。

(二)运用地图,形成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观念和探索其分布规律。例如要求用黄河中下游区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工业的分布图,说明该区棉纺织工业的分布规律;要求用世界渔场分布图,说明大陆架、洋流与渔场的分布关系等。

(三)对一些常见的重要地名,如我国的省级行政区、邻国和滨临的海洋,我国沿海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和地区,大纲上所列的亚洲、欧洲国家的名称及各国首都,要求能在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 或是记住它们的名称,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一般地名,对初一学生只要求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并不全要求记住。

(四)运用图像(地图、示意图、模式图等)说明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如用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梅雨雨带示意图,解释其成因;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解释东南亚、南亚、西亚、澳大利亚、西欧、南美洲的气候特征;用日本主要矿产资源来源示意图、世界石油海上运输路线图,说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用大气的三圈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说明其形成过程;用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连环图,了解基塘生产各部门的联系,并说明其特点等。

(五)对绘图能力的培养,只要求会使用方格缩放法,绘制简单的区域轮廓图;会画简单的水系示意图、地形示意图(新疆的三山夹两盆)、气候类型分布图(非洲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等。这些训练,需要的绘图技术不高,需要的时间也不多,教师是能够指导,学生也是可以学会的。

(六)学会阅读、运用和绘制简单统计图表,也是基本训练要求的主要部分。统计图表可将比较冗长的文字或繁琐数字,简明、扼要和形象地呈现出来,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分析。这不仅在校学习有用,毕业后走向社会,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用。例如学会判读一个地方的各月气温、河流流量的变化曲线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历年人口增长曲线图,各种能源消费构成及其发展变化图。能绘制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分国扇形百分比图,能列表比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一些国家的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评述。学会用车船运行时刻表,选择旅行最合适的时刻等。

(七)对观察、实习、实验的训练,在自然地理方面理应有一定要求,但从目前地理课时较少、设备一般较差、多数教师还缺少这方面的训练等实际情况出发,大纲中只在高中地理部分要求进行天象观察,识辨几个常见的恒星和星座,识辨五种以上的常见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到野外观察当地地形。初中要求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进行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和参观活动。在大纲总说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部分,特别强调了“组织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全班学生都应参加的野外观察、地理调查或参观活动,由教师制订计划,学校统一安排,每学年应不少于一次”。

(八)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主要是要求联系乡土地理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如联系当地实际,说明发展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的意义等。对高中学生还要求培养其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如调查当地某种工业的原料来源、能源供给情况、产品市场所在、劳动力的技术条件,并加以评述;调查学校所在城镇自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和前景等;了解学校所在地区有无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 提出治理和保护的设想。

(九)对自学能力的训练,如要求通过阅读课文,能扼要说出过去黄河下游多灾难的原因和治理的关键所在,影响青藏气候、生产和交通的主导因素;查阅报刊有关资料,写出当前南非非洲人民反对种族歧视, 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情况的报道;查阅和运用报刊有关资料,综合评述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通过这些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十)对计算能力的训练,这方面的要求不多。只是要求学生会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的直线距离,学会用世界时区图计算全球范围内任意两地间的时区差,并掌握计算区时的简单方法(不要求跨越日界线的计算),学会计算人口密度的方法等。

为了保证基本训练要求能够很好实现,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研究改进,对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课文,不必逐句逐段去照本宣科,而应指出重点和要点,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用来完成基本训练要求。这样既能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初中教材的进一步改革, 将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制订以后进行;高中地理教材的进一步改革,将在研究制订新的高中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以后进行。

(本文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1987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