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标准

1992 年 8 月 5 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在华盛顿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教育部长会议上说,中国 21 世纪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教育的规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而且要把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他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标准,首先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有不断追求真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第二是要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是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以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地理是中学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它对提高民族素质,实现我国 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作用。1992 年 6 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同年 5 月,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地理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几套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新大纲和新教材均于 1993 年秋季开始试行和使用。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试行新大纲和试用新教材方面作出成绩,为提高地理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是全国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有机会受到系统地理教育的唯一时机,因为初中毕业生能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地理的是少数,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地理系的更是少数。今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提高我国国民地理文化素质成败的关键。这是衡量我国地理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高中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要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单纯追求高考地理学科的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地理教学质量标准的片面性。

衡量地理教育质量第二方面的内涵是:教材编者和教师既要注意把人类优秀的地理文化成果和当代地理科技文化的新发展传授给学生;更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过去单纯用注入式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注意多用启发式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具有不断追求真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方面,发挥地理教学应有的作用。

衡量地理教育质量的另一方面的内涵是: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以及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在人类面临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地理教育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在保障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要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保护我国和全球的生态环境。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增强改革开放观念,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育学生。通过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本文原载于《地理文摘》1993 年第 1 期“专家论坛”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