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中地理课本的说明

新编高中地理课本(试用本)是根据教育部 1981 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编写的,供全国六年制中学的高中二年级和五年制中学的高中一年级一学年每周 2 课时教学之用。

一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高中地理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着眼,讲述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材是按照系统地理(或称通论地理,以区别于区域地理)的形式编写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着重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空间,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规律。例如,天体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地球的运动和圈层结构,太阳辐射的输入和分布,大气环流, 热量平衡,水量平衡,地壳物质的循环和地壳运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和转换的观念;了解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所提供的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有资源和能源问题,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问题,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同第一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目的在于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具有比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四化建设所需要具备的知识。

二 教材体系

对本教材的体系曾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按地学的体系编写;另一种意见,主张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概论的体系编写;第三种意见,主张按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的体系编写。我们现在的编写体系采用第三种意见,即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编写。为什么采用这一体系?我们认为:从培养在品德、智能、体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出发,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需要,在地理教学方面,既要给予学生有关构成地

理环境的地学基础知识,也要给予学生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两者不可偏废。并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应该通过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线索,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目前国外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来看,高中阶段,多数国家以人文(经济)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例如,苏联八年级设外国经济地理,九年级设苏联经济地理,十年级设天文学。法国高中三个年级分别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法国区域地理和外国地理,各洲地理和经济地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学地理有两种不同体系的教材,一种是按区域地理形式编写的,一种是按系统地理形式编写的。按系统地理形式编写的教材,初中主要讲自然地理,高中主要讲环境问题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定问题(如农业、城市、人口、工业化、政治地理等方面的问题)。罗马尼亚九至十二年级的地理课,分别讲普通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罗马尼亚地理。日本高中将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知识综合成为“理科Ⅰ”;将人口、资源、环境等地理知识同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综合成为“现代社会”。“理科Ⅰ” 和“现代社会”都是高一学生的必修课。另外,还设有地理和地学两门选修课。地理采取系统地理同区域地理相结合的编写体系。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各州、各学校各行其是,地理在高中为选修课, 有开地学的,有开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的,有开宇宙空间科学的。总的趋势,各国高中地理课程有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向系统地理方面发展的倾向,或是两者结合。资源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外地理教学中共同重视的问题。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小学地理以中国地理的常识为主;初中讲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些都是区域地理。高中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材,既可避免与小学、初中地理重复,又可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阐明地理环境的规律性。

三 选材标准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体系,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 必须精选教材,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确定了以下几项选材标准:

(一)扣紧所确定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个中心论题,以实现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例如,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谈天是为了说地,不是系统地讲授天文学知识,在这一章 9 课时的教学

中,只编写了天体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地球的运动 4 节。讲天体和星系,是使学生了解地球作为天体之一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讲太阳和太阳系是使学生了解太阳是太阳系的主宰,是地球上光、热和一切能量的源泉;讲月球和地月系,是使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月球作为人类星际航行第一站的意义。因此, 对于天文学方面某些重要的知识,像天体的起源和演化,近代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红移现象就没有讲。上册其它 3 章,也不是完全按照普通自然地理的要求编写的,而是选择其中和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比较显著的基

础知识编入教材。例如,讲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和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作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增多,为什么会导致气候的变化。讲述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目的是使学生知道正确利用这一规律,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就可化害为利;违反这一规律,就要遭致损失。讲述地质构造,目的是使学生知道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都同地质构造有关。教材还编写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能资源的利用,淡水资源的利用,地热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

(二)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新的科学成果。课本上册的 4 章: 地球在宇宙中,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壳和地壳变动,选材时一方面注意吸取传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因为这是认识地理环境必须具备的知识;另一方面注意吸取新的科学成果,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大地和海洋探测手段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若干传统知识需要用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发现来更新和补充。例如,地球大气圈以外磁层中辐射带的发现,使我们知道这个辐射带的存在,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外层空间各种宇宙射线和粒子的危害;土星的卫星到 1978 年仅发现 10 颗,到 1982 年 2 月止,已发现有 23 颗(土卫 22、

土卫 23 尚待进一步证实);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增多对气候的影响; 地壳运动方面的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等等。这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在高中地理课本中都得到了反映。课本中的概念和数据,基本上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 年 12 月第 1 版)为准。有的概念, 科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例如,地壳上层一般叫硅铝层,下层一般叫硅镁层。但也有人认为硅镁层内铝的成分仍然比较高,主张仍叫硅铝层。对后一种看法,我们就加注说明。

(三)注意同初中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有关知识的配合、联系和分工。高中地理教学是在初中地理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初中地理已经讲得比较清楚的问题,高中就不再重复。例如,时区和日界线、行星风系、世界气候类型、梅雨、台风、寒潮,等等。有些问题初中虽然讲过,但讲得比较简单,高中地理再把它们扩大和加深。例如,地转偏向力问题, 初中世界地理以小字作为参考材料出现;高中则作为正文,除了讲水平运动物体沿经线方向的偏转外,还讲了沿纬线方向运动的偏转,以及沿赤道运动无偏转。大气方面,在已知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大气环流的规律和成因。洋流的形成,在初中已讲风海流的基础上,增加了密度流和补偿流。地质构造方面,在已知褶皱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说,初中分别出现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种课本中,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就出现矛盾。高中地理说明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说,是两种不同的学说。这样,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解释就不足为怪了。

高中地理上册讲“地球在宇宙中”时,涉及到万有引力、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和地球的磁性等,这些问题在物理课中都有讲述,在地理课本上就直接引用,不详细解释了。历史上日心说同地心说的斗争, 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征求意见的初稿上曾写进这一

内容。后来,因为高中世界史课本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个问题,高中地理上册定稿时就把这一内容精简了。水的三态变化(蒸发、凝结、凝华), 初中物理已讲过,高中地理就直接引用这些知识,而把侧重点放在水汽凝结的条件和降水的形成。下册讲生物圈和自然带时,谈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同高中生物学讲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生物学从个体、种群和群落讲到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内容比较全面。地理却侧重讲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关系。地理讲人口问题,同人口教育讲座的要求也不一样,有关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世界和我国人口状况,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问题,主要由人口教育讲述。高中地理侧重讲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等。其他各科与高中地理有关的知识,在地理之前讲的,可以作为基础;在地理之后讲的,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以后由有关学科阐述。

(四)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教材对这方面的考虑:一是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和平衡的观念,物质结构系统和层次的观念,人类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用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将学术界对某些重要问题的不同论点列出,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向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板块学说中板块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否会使世界气候变暖?等等。三是通过课本中的问题和练习, 要求组织学生观察星空,识别一些天体;进行野外考察,认识当地的地形和明显的地质构造;识别最常见的岩石和矿物;结合收听天气预报, 观察当地天气的变化;分析图表,回答某些思考题,等等。

(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材阐明了宇宙和地理环境的物质性,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人类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既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方面,也有违反自然规律, 受到报复和惩罚的方面。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事例,可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对待地理环境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像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加剧江河的泛滥,使气候恶化;滥垦草原,破坏植被,使土壤沙化;盲目围湖造田,使一些水生资源濒临绝境;人口增长过快,给粮食、住宅、上学、就业等都造成很大压力;工业布局不合理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等等。通过这部分教材,要使学生懂得从过去的失误中吸取教训,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立志把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使我们有一个适合于生产和生活的美好环境。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同地理知识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把地理事实材料和问题讲清楚,也就收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六)便于教和学。目前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问题的材料很丰富, 如何精选教材,适合高中在规定时间进行教学,我们还缺乏经验。许多高等学校和中学、有关科研机关和专业部门、教育学院和教学研究室的专家与教师,对高中地理上册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特别指出分量过大,某些内容过深,头绪过多,或是叙述得不够明确,在教学上会发生困难。因此,我们将分量适当削减,删去了一些次要的和较难的内容,如太阳未来的预测,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球上的热收支,

我国水循环的路径,湖泊的形成,假整合和不整合,地磁极的迁移,等等。为了加强教材的直观性,上下册共有彩图 23 幅,照片 9 幅,示意图、

分布图、插图 200 多幅。

由于这一教材目前供五年制中学高一和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二同时使用,这两个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一样,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条件也不同,因此教材中有一部分供教师选讲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材料。如月球和地月系,各地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地球上的热量平衡,水量平衡公式,矿床成因分类,土壤,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农业的历史发展, 世界粮食消费概况,我国的农业区划,世界南北经济的差距,旧中国工业生产和分布的特点等等。并且在课本的说明中告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时安排、教材处理,可从本校实际出发,以求实效。如果有些学校的教师感到内容偏多,课时不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着重讲授其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难点。对于描述性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阅读。

课本“问题和练习”所建议的星空观察、野外实习、社会调查等, 可根据条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或组织小组开展这些活动,不强求一律。

高中地理课本是试用教材,以上设想是否可行,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希望各学校在试用过程中随时提出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本文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1982 年第 2 期,后收入《中学地理教材和教法(第一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