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与中小学地理教育

在纪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的时候,重读了竺可桢早年所写有关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文章。他的主张,对促进当时地理教学的改革,使其符合近代地理学和教育学的要求,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有些教导,对我们今天改进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还是有益的。

竺可桢很关心中小学地理教育。早在 1922 年,他就在中国科学社在上海编辑出版的《科学》杂志第 7 卷 11 期“科学教育专刊”上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文中论及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学的定义和地理教学的选材范围,中小学地理教学法的原理和教学方法等。1929 年,他将这篇文章补充修订后,篇名改为《地理教学法》,重新发

表于南京中央大学地学系主编的《地理杂志》第 2 卷第 2 期,这是指导当时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文献。

竺可桢在文中阐明教学地理的主旨有二:(1)使学生能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2)陶冶学生,使能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而其目的,皆在于养成健全之国民。

对于地理教学的内容,他主张“应慎择教材,限制地理之范围,组织各种地理上之要素,成为系统,以人类为前提,而使之贯成一气”。这是针对当时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内容庞杂而言的。例如,这一时期,有的《本国地理》教科书沿袭我国传统的地理和方志学的写法,除记述我国的疆域、山川、州县、城市、道路、物产、名胜、古迹外,还将官制、教育、外交、军备、财政等内容也夹杂在内。《外国地理》多汇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情况,拉杂凑合,反映不出近代地理学的特点。竺可桢认为:“地理所授的材料,大抵可分为两大类,即生活状况与环境是也。”“二者不可偏废,须融会贯通,明其因果,述其关系。”尽管当时地理学方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受德国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法国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地相关论的影响,有其片面性与局限性,但对改变我国封建时代地志式和西方百科全书式单纯描述的地理教科书,有其进步的、积极的意义。

对地理学科的性质,竺可桢指明:“地理学实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故在中小学,地理处于特殊之地位,因其与各科均有关系, 而为联络各科之枢纽也。

关于地理教学的方法,他认为,地理之范围既广,而各国各地之情况又复不同,故断不能拘于一种方法。但下列若干原理,无论中外,凡属教学地理,均可通用:

  1. 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 而推广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须自本土地理着手。

  2. 教授地理者,须洞悉儿童之能力,揣摩儿童之心理,而伸缩其所授之教材。地理范围既广,与历史、数学、博物各科关系极其密切, 故教授地理者,应与各科教员,时通声息,以期互相印证。

  3. 地理一科,向多注意记忆,中外如出一辙。但徒记州县、山川、物产之名称,不但无益于实用,且不足引起儿童之兴趣,而运用其个人

思想之能力。故近来地理教学,多注意地理上环境对于人生之影响。

  1. 凡各种科学,非实验不为功,地理教学不能专持教科书与地图, 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故野外旅行与气象观测所之设立,实为中小学地理所不可少者也。

竺可桢所提出的上述地理教学原理,今天读来,仍觉得很亲切。 竺可桢在文中还批评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新学制高级中学,不把地理

作为必修课(注 1),实为课程上的大缺点。他说:“高级中学之学生, 少数预备升学,而大多数则毕业而后,即为社会服务。大学文理科既有地理系、地学系,则为升学计,高级中学自有习地理之必要。至为社会服务,无论在实业界、教育界,均须具有充分地理上之知识。其入军事、政治、外交界者更不待言。”1929 年,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暂行课程标准》中,地理被重新列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竺可桢参加了《地理暂行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被选为第一届至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肩负重任, 但他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热情地进行科学普及工作和关心地理教育工作。196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曾聘请竺可桢担任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顾问。196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中国地理》课本,就是经过竺可桢审订的。

今天,我们怀念竺可桢前辈,应当以他为榜样,努力工作,勇于革新,把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搞好,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