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美日外销市场

“长春”产品在岛内相关业界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因长春品质良好,价格公允,几乎席卷了原为美、日广大的市场,1984 年外销总值 4500 万美元,为台湾赚取巨额的外汇。

光复之初,台湾经济因遭受战火洗劫,荡然无存,农业生产不足,工业更残破不堪。35 年后的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已跻入工业国家之林,被公认为经济“奇迹”,其实这个“奇迹”是从一片片瓦砾中拾起,就如同一只船在恶劣天候里,逆航于重重险滩的急湍河流中,遭受着狂风暴雨澎湃浪涛的袭击,而这条船能勇往直前的平安航行,则完全凭着每一位船员的坚定毅力, 同心协力维系着。

1951 年,台湾社会渐趋安定,农工生产已恢复至光复前最高水准,物价

渐趋稳定。此时,政府为使有限的资源,能作有效的利用,自 1953 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策略下,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在这个期间内,衡量当时生产条件,选择需要技术简单、资本较少,而需要劳力较多的劳力密集工作,如纺织、合板及家电装配等产业,以补充国内需要替代进口。此时,所需的工业原料大部分仰赖进口,长春所生产的产品全部以内销为主。

60 年代,台湾实施的第三、四、五期经建计划,完全以出口导向为主, 此为出口扩张时期,而岛内所生产的原料有限,仅能供应岛内少量的需要, 大部分仍须耗费外汇由国外进口。7O 年代,长春三位领导人,认为台湾经济如欲维持成长,必须从经济结构上改变,必须自原料加工、人工密集的轻工业升级到重工业及精密工业,从输出原料转变为输出高品质的制品。

因此,长春集团自 1969 年起即积极从事研究开发,以期增加原有产品多层次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同时以内销市场建立的信心及基础,积极拓展外销,目前外销国家多达 3O 余国。

岛内石化原料的外销,在目前虽尚未居台湾重要的出口产品,但已扭转台湾原料进口地区转为出口地区的地位,长春的贡献实功不可没。

“长春”今日的地位,并非“偶然”,也不是“机运”形成,它是结合三位创始人的远识、智慧及卓越的领导,他们勤俭刻苦、保守稳重的作风, 而能适逢时代的变迁创造奇迹;他们平易近人、诚恳,凡事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对事业发展深具信心,使得“长春”集团发展能够持续不断。

“长春”就同它的字义,永远欣欣向荣,更能以他们的成就贡献于国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