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发酵法奠定基业

50 年代的味精,还是属于奢侈品,当时每台两价钱高达当时市值的 15 元,被视为馈赠亲友的珍品。是时,台湾的味精工业由于制造技术与质量均已达到一定的水准,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在 1954 年登记有案的味精工厂达

34 家之多。当时的味精制造是采用分解法,将面筋水解出植物蛋白质提炼而成,其中做为主要原料的干面筋需自国外进口,而当时味精同业为控制市场, 乃成立公会实施面筋原料配给,控制原料来源。此举使得新加入味精工业的味全公司限于原料的供应,在生产及发展上均无法突破。于是味全公司乃改采花生饼为原料,因花生饼亦同样能分解出味精的主要成分麸酸,但是含量

较低,需要较大的生产设备,才能达成与同业相同的产量。那时为了提高生产力,克服技术上的障碍,现在味全公司的最高顾问施纯鋈回忆:“公司往往开会至深夜,散会时已元车可搭,只好花几个小时,从二重埔步行回台北, 而黄董事长为了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时,特地在工厂里开辟一个房间,摆一张行军床,做为晚上休息之用,以便发生问题时,能速的处理。”,就这样, 味全味精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达到味精市场的第一位。

由于味全味精是以花生饼为原料,提炼麸酸后,产生了大量的铵气酸副产品——味液。味全公司为了消化这些副产品,而将其卖给酱油工厂,因为这些味液比酱油工厂自己制造的经济,可以减轻其制造成本。但味全公司味精的产量大,副产品相对的也多,那时候的酱油工厂又多属小规模式的家庭工厂,无法消耗这许多的味液,味全公司即认为与其让这些味液无谓地消费掉,不如自己好好的利用,于是酱油事业就慢慢地发展起来。又因为酱菜是酱油的大用户,为开发酱油销路,味全也开始研究酱菜的制造与销售,于是在 1956 年,味全酱油、酱菜罐头就正式上市了。

正值味全味精销售量节节上升,远景无限美好之际,日本协和公司发明了味精发酵法,此项发明,不仅震撼了日本业界,也刮起台湾产业界一阵旋风。发酵法一改以往分解法的制造方式,以淀粉或糖类为原料发酵进而制出味精,其成本较分解法低廉三分之二,因此,台湾的厂商趋之若鹜,急欲与协和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协和公司不仅在日本申请专利,也向台湾标准局办妥专利登记,限制其他公司使用发酵法制造味精。当时台湾产业界曾一度协议大家出资成立一个发酵公司,购买协和发酵法的专利权,共同以发酵法制造麸酸供应各厂加工,做成各牌制品,但规定出资公司须均分半制品为条件, 味全公司自忖其本身销售量大,市场占有率高,无法接受这种安排,随即退出,并思不借外力,全力自己发展发酵法。至此,味全公司实面临了成败的关键时期,因为发酵法如果没有研究成功,甚或研究成功了,而较同业晚一步,则味全所受的打击将无法想像。味全公司得力于台大教授苏远志及日籍顾问向上日嘉三郎的协助,研究麸酸发酵的生产问题,并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利用葡萄糖及尿素产生多量麸酸的新菌种,如此方能不与协和公司的专利权相抵触。1958 年,新的味精发酵法率先研究成功,开创了台湾味精工业的新纪元,使得味全公司获得了空前的利益,当时市场占有率高达 60%。从此以后,台湾的味精工业由以往消耗外汇的工业,转而成为充分利用岛内资源, 赚取外汇的工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