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研究创新

长春三位领导人,早在 60 年代末,即认识到台湾经济如欲维持成长,必须从经济结构上改变,必须自原料加工、人工密集的轻工业升级到重工业及精密工业,从输出原料转变为输出高品质的成品。

因此,长春集团自 1969 年起即积极从事研究开发,以期增加原有产品多层次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10 年中耗资数亿,研究成功的产品多达三四十种。

靠研究创新,长春得以从一种产品扩充到上百种,减少了不景气的风险, 也敲开世界 40 余国的大门,很多制程在世界上只有四五家公司拥有。

靠研究创新,长春的利润得以从 1947 年前的 2000 元成长到 1983 年的 4 亿余元,不断累积利润,靠自有资金在需要雄厚资本的石化工业占一席之地。

研究创新,就是长春的公司文化。

长春成长与台湾石化业发展亦步亦趋,从下游加工品的尿素胶水开始, 然后发展做原料的福尔马林、甲醇,有了充足的原料来源,同时又扩充下游加工品,供塑胶、纺织、电子、合板等工业用。

研究创新像一注活血,灌入每个员工身上,使得已创立 30 余年的长春日益扩张壮大免于老态龙钟。

长春石化总经理林书鸿表示:“不创新,就活不了。”长春的产品创新很多灵感得自于书刊杂志,如 1949 年,学化工的林书鸿看专利技术的资料后,就在家里的桶子里调出了尿素胶水,再提着桶子挨家挨户到合板厂去推销,这是他们开始重视研究创新的开端。

林书鸿除了每个星期天下午花三个钟头的时间,阅读廿几本杂志外,还规定属下工程师到国外出差时,必须花半天的时间到书店购买有用的书刊。研究创新所带来的骄傲是,当石化业者动辄要求政府管制石化原料进口

时,“长春人”能很坦然的翻开产品目录说:“我们每项石化产品,政府都开放进口,外货都能长驱直入。”但是长春的几项主力产品均占国内 90%的市场。林书鸿曾感慨地说:“石化产品的产销协议,犹如把下游使用业者的手绑起来一样”,因而在上下游协调价格时,下游业者总是心不甘、情不愿, 一旦争议发生时,绑了手的下游业者总是想尽办法找到报价低的证明与之对抗,因而常常造成很大的困扰。

长春的研究员像一颗颗酒曲,使全公司上上下下都感受到发酵力。例如当研究人员在发展出新产品制程后,跟着产品到现场去担任主管,往往也会带去他们在实验室里彻夜守候,虽失败数次仍重头做起的毅力,深深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态度。

所以长春研究创新的主力,不是在那些价值百亿高耸入云的机器设备,而是那些戴着钢盔在机器下走动的工程师、在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研究员、

拿着尺绘图的设计师,甚至作业员,所以长春对人特别重视,从谨慎地选人, 到如何激励员工,发挥最大潜力留住员工,使其经验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长春 10 年中耗资数亿元,研究成功的产品多达三四十种,其中最显著、最受瞩目,而能代表台湾化学工程人员杰出成就的,以聚乙烯醇(PVA)为代表,并获得台湾行政院颁发 1984 年杰出科技奖。

此项生产技术在现今世界也仅有含长春在内五家而已,由于长春生产的品质优越、价格低廉,目前外销国家多达 30 余国,使美、日厂家感受极大的威胁。

PVA 是白色粉末状,但是第一次试车出来的产品却是黄色的,经过数十次的改良,检讨制程,增加或减少某些成份,才看见像白色砂糖般的产品从机器里源源出来。目前担任大连石化厂长而当时参与 PVA 研究的郑万枝,形容当时他感觉像是“演员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而获得 1984 年杰出科技人才奖的廖铭文形容说:“那是一段汗水与泪水

齐流,心痛与挫折俱生的日子”。廖铭文在回忆 13 年前开发聚乙烯醇的艰苦日子时表示:“我们每位研究人员用尽了学校化工课所教的每一种本领,每个人都还为不断的失败而哭过。”

但是,大家经过这一次的携手努力,却有相当多的收获,他们发现自己不再认为世上有不可能的事;他们也发现一件事不是一个人能做成,必须集中整个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才能成功。

说到开发聚乙烯醇(PVA)的往事,廖铭文表示,PVA 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学品,1924 年由德国人发明出来,二次大战后由日本人发展到工业应用, 当时世界市场由日、美、德三国瓜分。

13 年前长春集团由于自己对 PVA 的需求很大,有意向日本买技术来做, 结果日本开价 1 亿元新台币的技术费,廖铭文说:“13 年前的 1 亿,岂不是开玩笑。”何况这只是 4O 余种 PVA 中的一两种而已,因此,长春乃决定自己开发。

1971 年开始研究工作,由一无所有摸起,做起来可真是千头万绪。这项

研究工作当时投入 8000 万元,动用 20 多个研究人员。

结果他们真的做出来,不但供应岛内所需,还外销美、德等先进国家, 这大概是台湾唯一能外销先进国家的化学品。

发展至今,长春集团已开发出 52 种 PVA,对外发表者有 41 种,日本、美国、德国反过来要向长春洽购技术,廖铭文说:“现在他们再也不敢看轻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