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愈挫愈奋

1957 年 1O 月台塑开工生产 PVC 粉半年后,竟然连一公斤的产品都没卖出去。原来塑胶加工业者风闻政府要在台塑建厂后,管制 PVC 进口予以保护, 他们担心台塑生产的 PVC 质量欠佳,便提前把好几个月总共数十吨的需要量一次进口。另一方面,每个月的产量只有 12O 吨,量少成本高,售价就贵了, 自然乏人问津,真没想到台塑创业伊始就遭遇存亡关头,其经营者面临成败的考验。进退维谷之际,王永庆毅然决定扩充产量,以减少成本降低售价。同时,他也领悟到 PVC 只是一种原料,要经过加工后制成各种日用品如塑胶薄膜、塑胶布、塑胶皮,甚而制成沙发皮面、皮包、塑胶鞋以及水管、电线配管等,用途才会广,用量才会大,于是,台塑扩充设备,使产量增加到每月 200 吨。而“求人不如求己”南亚塑胶加工厂及新东塑胶制品厂于是应运而生,采用台塑的 PVC 粉,加工制成雨衣、浴室帘布、婴儿尿裤,及塑胶管

等拓开外销市场。如此惨淡经营,终于给台塑打开一条出路。这番挫折与应变,倒为台塑导引出发展方向——自力自足,开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以及与下游加工业者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正当产销业务步入坦途之际,台塑高雄厂竟于 1968 年 12 月 9 日发生大

火,造成 1 人死亡、1O 人受伤及将近 2000 万元的财物损失。遭此变故,台塑董事长和总经理连袂搭乘飞机到高雄现场处理,并声称尽速修复厂房,五日后部分恢复开工,一个月内恢复全面开工,而且产品依旧原价供应,绝不趁市场供不应求之际提高价格。王董事长表示,PVC 原料厂与加工厂的关系是长期而密切的,彼此交易绝不是一次就了断,没有加工厂的推广,原料就无法推销,因此双方应保持良好合作,在售价上原料厂尤其不就能轻易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