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规模与业绩

在组织方式上,裕隆集团过去以裕隆汽车公司与台元纺织公司为核心, 对其他连锁性企业转投资,从而形成一个母子型企业集团。自严庆龄几年前去世后,裕隆汽车公司独居核心地位,是集团中唯一的股票上市公司;而其关系企业本身又有关系企业,形成极为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但各家都是独立经营,因此没有设立总管理处。

在管理方面,目前的核心人物是吴舜文,她身兼裕隆汽车、中华汽车、友联车材、裕器工业、台文针织、中华台亚、台元纺织等七家企业董事长, 并担任裕元开发、裕盛工业及中国铸管三家公司的董事。裕隆集团在某些公司如中华汽车及台文针织中所占股权虽不到 2O%,却掌握了控制权,占有极

重要的地位。裕隆集团虽然没有设立总管理处,但在裕隆公司设有总稽核室, 除对该公司作内部稽核外,也对子公司作经营上的稽核,以监督改善营运; 而且,其重要子公司的业务机构均设立于同一栋大楼中,使各子公司彼此业务往来及资金融通获得相当便利。

裕隆汽车公司及其关系企业 1983 年底资产总值及营业收入均达 288.2 亿台币,是岛内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就子公司来说,裕隆汽车制造公司是岛内第一家汽车制造商,1983 年的营业收入达 162 亿元新台币,高居当时台湾最大民营企业排名第 4 名,并且在台湾交通工具业独占鳌头,在台产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 42%左右。每月可生产 1500 辆速利轿车及旅行车,目前该公司小汽车年生产能力为 132000 辆。该公司曾投资近 1O 亿元台币成立岛内第一座车身压造工厂,每年可压造36000 套车身钢板。1986 年裕隆汽车制造公司排名台湾大企业第 11,营业收入为 159.12 亿元台币;营业增长率 12.36%,排名 626;资产总额 144.83 亿元台币,排名 17;税后纯益 11.77 亿元台币,排名 11;盈利率 7.4O%, 排名 156。 1987 年该公司在台湾十大民营企业排行榜中,由 1986 年的第 6

名跃升第 5 名,其营业额为 217.3878 亿元,营业增长率是 32.13%。

台元纺织公司 1983 年的营业收入居台湾最大民营企业第 21 名,在棉纺织业中也是前几名。其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澳州、香港等地区,外销金额达 40 余亿台币,多次获台湾当局颁赠外销绩优之奖章。近年来还与日本厂商合作生产染整布,在行业中引起震动。中华汽车工业公司所生产之重型客货车,自纳入裕隆汽车关系企业后,在岛内市场逐渐打开,并向小货车市场进军,1983 年度营业收入为台湾最大民营企业第 25 名,居交通工具业第 4 名,而在岛内小型货市场上更居同业第一名,发展潜力巨大。中华台亚公司现在已成为岛内传动轴、托架等产品生产的领导厂商。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该集团的营业收入增长已日趋缓慢,并且营业收入不稳定。1981 年营业收入增长 10.23%,1982 年为-1.36%,1983 年为 4.82

%。从各子公司来看,营业收入增长较稳定的有中华汽车、台元纺织、友联车材、裕器工业等,而中国铸管、裕元开发,因受建筑业不景气及钢铁业不景气影响,营业收入额逐年下降。

在盈利方面,由于台元、中华汽车及中华台亚的利润颇佳,导致整个集团 1983 年纯益率增至 4.82%,净值报酬率也增至 10.75%,分别较 1982 年之 3.74%与 1O.O8%增加 1.O8%及 0.67%。

从个别企业来看。裕隆盈利情况不佳。1983 年税前纯利额仅为 1075.9

万台币,比 1982 年减少近 8000 万元台币,纯益率仅 0.066%。该公司利润率大减,主要是因为部分车价降低、营销费用大增及三义厂设备利用率偏低。裕盛工业公司也发生亏损,1983 年共损失 1999.5 万元台币,但是比 1982 年

亏损 2805.9 万元台币略为好转。该公司连续亏损,是因为在裕隆三义四厂一内投资设新厂,初期各项开支庞大。裕隆在裕器工业持股 5O.58%,1983 年裕隆投资该企业也损失 53 万余元台币。

而台元纺织 1983 年纯益率达 1O.5O%,中华台亚高达 22.60 %,中华汽车 8.O8%,是盈利状况最好的三家子公司。

1983 年该集团总利润约 12 亿 4964 万元台币,比 1982 年增加约 1.2 亿元台币,纯益率为 4.34%。此外大南客运公司也是裕隆投资事业之一,因为该公司连年亏损,裕隆已不愿再给予财务支持。

财务结构方面,该集团自有资金比率逐年提高,1981 年为 35.09%,1982 年增至 37.94%,1983 年又扩充为 4O.33%,表明其财务结构已日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