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详见生态系统生物圈部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可以把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 33 千米,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 65 千米,

海洋地壳较薄,平均为 7.3 千米,最薄的地

表 3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

水体种类

储量

(万立方千米)

占总储量的百分比

占淡水储量的百分比

海 洋 水

133 , 800

96.53

地下水

2 , 340

1.69

其中 1.地下咸水

1 , 287

0.93

2.地下淡水

1 , 053

0.76

30.06

永冻土底冰

30

0.022

0.86

土壤水

1.65

0.001

0.05

湖泊水

17.64

0.013

0.26

其中 1.咸水

8.54

0.006

2.淡水

9.1

0.007

沼泽水

1.147 0.0008

0.03

河水

0.212 0.0002 0.006

生物水

0.112 0.0001 0.003

冰川

2 , 406.41

1.74

68.69

大 气 水

1.29

0.001

0.04

总 计

138 , 598.461

100

其中淡水

3 , 502.921

2.53

100

据《联合国水会议文件》 1977 年

方只有 5 千米左右。

地壳主要是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所组成。地壳的体积仅占地球体积的 1%,质量仅占地球质量的 0.8%。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相差很大(见图 5)。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是硅。氧几乎占地壳的一半,它在自然界起着重要的作用。含量较少的元素例如碳、氢、氮在地壳里分别只占 0.087%、0.76%和 0.03%,众所周知它们对自然界及动植物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中间层。深度从 5—70 千米以下一直到 2900 千米。地幔占地球总体积的 83.4%,质量占地球质量的 67.8

%,主要是由铁和镁的硅酸盐所组成。还可以把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到约 1000 千米深处。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据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可能都与此层有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为 50—250 千米。

地核 从地面下 2900—5000 千米深处,叫做外核;5000 千米以下到地球核心称为内核。据推测,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很大,其组成以铁、镍为主。

根据布伦 1970 年在《行星地球的内部的物理学》一书,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密度如表 4。

地壳中的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生成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这就是矿物。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种类比较齐全、藏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表 4 地球圈层密度表

圈 层

上限深度

(千米)

上限密度

(克每立方厘米)

下限深度

(千米)

下限密度

(克每立方厘米)

地 壳

0

15

( 2.83 )

地 幔

15

3.31

2878

5.62

外 核

2878

9.89

5161

12.70

内 核

5161

12.70

6371

13.00

之一。至 1982 年底,在世界上已探明了储量的 150 多种有用矿产中,我国就

有 136 种。如内蒙白云鄂博希土1矿,仅探明的工业储量为国外储量总和的 5

倍多。我国的钨、钛、希土、硫铁矿、砷、石棉、石墨等 10 种居世界首位。

锌、钴、锡、钼、汞等 13 种矿物,居世界第二位或第三位。

岩石 矿物在地壳中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而形成岩石。岩石的种类很多,按照岩石的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又叫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凝而成的。花岗岩就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岩浆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世界上很多著名建筑物是用花岗岩建筑的。

沉积岩 由砂砾或泥土在海洋、湖泊、盆地等处沉积而形成。常见的石灰岩就是一种沉积岩。我国广西、云南等地驰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石林等,都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形成的。

变质岩 由于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使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叫做变质岩。洁白质密的大理岩俗称汉白玉,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就是一种变质岩。

地壳中的能源矿产——煤和石油

1 ①按化学命名原则为希土,有的书上亦称稀土。

煤 煤是地质史上的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形成的,一般产在地质成煤时期的沉积盆地边缘。全世界煤的探明储量约有 20000 多亿吨。我国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石油 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的。石油多半形成在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

地球上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 3000 亿吨。还有很多石油,特别是埋藏得比较深和埋藏在海底的,至今还没有被发现。

中东波斯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我国现在探明的石油,主要在东北和华东地区。近年来,在邻近的海域及新疆等地,也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把石油称做“工业的血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石油”这个名称, 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首先使用的。目前,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已超过 1 亿吨,在全世界产油国中,已位居前列。

地壳的运动

由于受内力作用,地壳产生变位或变形的运动,叫做地壳运动。常见的地壳运动有褶皱和断层两种。

岩浆活动 地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内部积累了十分巨大的热能。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就会熔融成为岩浆。岩浆经常沿着地壳或岩石圈的裂隙或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在强大内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地表。火山爆发是岩浆运动的一种形式,这种活动称为火山活动。

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按成因可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构造地震是由于位于地壳或上地幔内的物质不断运动,产生一种相互挤压或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当这种力量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 岩层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地面震动。构造地震影响大,破坏性强,世界上 90%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一般 3 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多次发生破坏性大地震,造成极大危害。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前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映、地壳变形等,也为预报地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 由于温度变化以及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如岩石的崩解破碎。

侵蚀作用 由于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动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如沙漠地区的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都是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如流水的搬运作用,使河流中形成圆形的卵石,

搬运距离越远,则卵石磨圆度越好。

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岩石风化、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 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叫做沉积作用。如位于河流下游的三角洲或冲积平原,都是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作用,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

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相对于地球漫长的历史,人类出现至今虽然仅有短短的二三百万年,但人类活动已大大改变了地表的形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如填海造地、开挖河道、开采矿产、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消极的有害作用。如大规模的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最终导致了持续多年的非洲大灾荒,受灾国家达 36 个,数以百万计的人饿死。我国黄河流域,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人类必须认识自然规律, 并按自然规律办事,使地表形态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