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教育手段的革新
由于环境教育认识的对象,即各种环境事物、现象、成因、防治措施与途径等,本身都存在着广阔性和复杂性,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演变规律, 以及相互联系的关系等等,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仅听教师的讲授和展示某些静态的直观教具,有时也是很难于理解和接受的。如果革新环境教育的手段,充分运用各种电化视听设备教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或解决这个问题。在教育经费不足,电教设备在许多学校内短缺的情况下, 我们也应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和修旧利废的精神,努力创造革新环境教育手段的新局面。
根据中国国情和教学实践,着重介绍以下几种电教设备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①幻灯及投影仪的应用
目前,现成的环境教育的幻灯片和投影片还极少,只有依靠教师自己绘制和摄制。
幻灯机和投影仪,是我国目前中等学校普遍使用和最简便的电教设备。环境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它的特点和作用如下:
第一,能够提供大量的形象逼真的静止画面,使之富有真实感;能够在屏幕上停留较长的时间,便于学生较仔细地观察,利于教师依片讲解。特别是彩色的环境教育图片,感染力更强。如酸雨的污染现象、近海赤潮、太湖蓝藻等。
第二,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在课前把所需的图象事先预制好, 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陆续放映,陆续更换,不需临时在黑板上绘画或书写。
第三,可以使模糊的环境概念得到强化。例如生态系统、环境结构、食物链等有关环境概念,仅靠教师口讲,费时费力,学生又不易很快理解或获得完整的概念;幻灯片或投影片的直观画面,可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一目了然。
对投影仪的使用,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单片显象 根据需要把投影片一张张地放映。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影像突出。缺点是只能孤立的静止的显示环境事物和现象的图像,不能反映它们的演变和相互联系。
多片重叠显象 把两张以上的内容相关但又不同的投影片,按照讲授的顺序依次重叠起来,显示一些环境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形成的因果关系等。例如,显示酸雨污染,一张片上只绘出挪威、
瑞典等少数国家,另几张片分别绘上中欧、东欧等国,如此陆续重叠显示, 说明欧洲酸雨从七十年代开始,逐渐由北欧发展到中欧和东欧,酸雨危害的国家日益增多,面积日益扩大。如果把酸雨的酸度在上述一些国家不断增加的过程显示出来,学生更会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
此外,尚有分解和复合显象方式。即把内容比较复杂的图象,按讲授的顺序,分解成内容单一而又互相衔接的多幅投影片,最后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图象。这种做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到综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②教学电影和教学录相的应用
教学电影和教学录相片是声像同步的电教设备,可以把环境教育内容中抽象的概念,不易到实地观察的环境事物和现象,声像同步地显示出来。这些声像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表现出环境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从电影片和录相片中能看到连续动作或变化过程,比幻灯片和投影片更生动形象的显示动态的影像,加上音响效果,就更逼真。
环境教育的电影片和录相片,不同于一般的景观片和科技片。它是以学生为特定的对象,以环境教育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依据,把一些难于用其它手段表现的,学生根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发展过程如臭氧空洞、自然灾害中火山爆发(或火山活动)与地震灾害等环境事物和现象,依靠电影片和录相片表现出来。由于它们能声像同时显示,真实可信,对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能起较大的作用。
目前,直接供环境教育使用的影片和录相片很少,所以可选择一些与环境教育内容有关的科技片,重新加以节选和编辑。有条件的也可以自行摄制或录制。
环境教育应用教学电影片和录相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先熟悉片子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决定取舍或选择放映的段落,并将它纳入备课计划,写进教案。
第二,在课堂上放映的时间,每次以 30 分钟为宜;课外活动放映,可增
至 1 小时左右。放映前应向学生提示重点观看的内容,应注意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及纪律要求等。放映时,应保证场所安静,以免影响观看效果。放映后,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了解学生解决和遗留的问题,以便日后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