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频发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是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中国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季风环流影响范围广阔,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比较丰富,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由于在降水分配上,存在着时空上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降水变化率和降水强度大,容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 206 年到 1949

年的 2155 年间,我国曾发生过较大水灾 1029 次,较大旱灾 1056 次;从 1949

年至 1989 年,我国就发生大小洪涝 160 次。二是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地震频发和震灾严重的国家。本世纪以来, 全球共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1200 余次,其中 1/10 发生在中国。三是地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呈阶梯式,西高东低,形成明显的三个台阶;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 2/3 以上。地质外营力作用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四是在土地资源中,沙质荒漠、砾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骨裸露山等不能或基本不能作为农业用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5;土地后备资源不多,质量不高,又多位于边远地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五是我国自然环境按其水热条件和地貌变化,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地质外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水力侵蚀、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突出。西北干旱区地质外营力以风化作用为主,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突出。青藏高原区,以冰川作用、寒冻风化、流水侵蚀为主。西北干旱区水源紧缺,是发展畜牧业的主导制约因素。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开发利用不当,往往造成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扩展。青藏高原区,海拔高,地势崎岖,空气稀薄,气温很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水分不多。地质外营力以物理风化、冰川和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为主。绝大部分地区(约 2 亿公顷,占国土面积 22%)是未开发的区域,且开发利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