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

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土壤如果有良好的覆盖物,如森林、野草、作物或植物的枯叶等保护时, 水土流失的速度非常缓慢。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在受到水力冲蚀时,就会大量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河道淤塞, 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农田、道路和建筑物被破坏,影响水的正常循环,引起环境质量低劣,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我国黄土高原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不断下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每年把大量泥沙带入海洋。

②盲目围垦,使湖泊面积和容积日益缩小

盲目围垦造成对湖泊环境的破坏。湖泊本身有调节洪水、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及旅游等许多功能。湖泊的减少和缩小,不但加剧了洪水的危害,而且也削弱了湖泊的其他功能。

③矿山排水造成的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采矿时往往出现地下水涌入矿坑的问题,为了采矿,就常采取把水抽干的方法。矿山排水把一定深度以上的地下水疏干,实际上就是把地下水位强行降低到一定深度以下,这必然造成周围地区地下水短缺。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统筹考虑解决的问题。

④不恰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

这一问题可以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说明。华北平原年内雨量分配不均, 春旱秋涝。为保证灌溉和排涝,建国初期首先完成了一批水利工程,减轻了南部平原的洪涝灾害。50 年代后期,除修建了地表引水工程外,还修建了不少拦蓄降水的“平原水库”并有人提出实现华北平原河网化的口号,以期“水不出田”,保证旱季灌溉用水。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干扰和破坏了区域正常的水量平衡。由于排水不畅,又恰逢丰水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普遍发展,反而使农业生产受到了损失。取消“平原水库”,停用引水工程后,地下水位便逐步下降。而到了 1963 年,特大降雨又造成了大面积洪涝灾害,于是又大修排水工程,宣泄洪涝,地下水位得以下降,洪涝减轻, 土壤次生盐渍化也基本消除。但以后几年出现少雨年分,干旱缺水的矛盾又突出起来。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又造成了华北平原东部地下水位的大面积区域性下降。如何根据华北平原的气候、地形特点,协同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情况,统筹考虑蓄水、排水和用水的矛盾,以达到综合防治旱、涝、碱、洪的目的,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⑤城市化对河流水文状况的影响

城市建筑和设施、道路等不透水地面比例的增加,会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减少,地面径流量增加,结果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够补给,径流的侵蚀作用加强,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城市化带来了耗水量的增加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这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废水、废物会对水质发生影响,使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