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环境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80 年到 1990 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 3.9 平方米增加到 7.1 平方米,农

村人均住房面积由 9.4 平方米增加到 17.8 平方米。但是随着人口的骤增和人民对精神、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因住房紧张而带来的矛盾仍很突出,住宅环境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城市住宅正在向公寓化和高层建筑的方向发展,而对一般普通住宅的设计,在提供空间及环境上很少考虑或很难考虑其对居住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在法国,如果每户的人均面积在 8—10 平方米以下,就会使社会和心理性的病症增加两倍。在过密居住的条件下,人们的喊叫声与住房面积成反比地增加,即居住空间越小,噪声就越大。在我国城市过密的居住空间里,往往以噪声为媒介,造成家庭中和邻里间的紧张关系,给人带来不安和烦恼。另外,由于城市住宅的公寓化和高层化,相应地减少了人们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机会,给人心理、生理以及发展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关住宅环境和人的关系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居民住宅毗邻,结合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对于居住其中的中小学生的性格、思想、行为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住宅环境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学生,其性格、思想、行为往往迥然不同,因此住宅环境的考察也可做为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住宅情况、居住环境及有关各种因素,分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