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教育所处社会的自然、文化和人的环境

在任何国家和民族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的方向之一,是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尤其是人文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制约。中国近代的废科举、兴学堂,从教育内容到方法都开始了逐渐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作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就近代教育而言,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借鉴于发达国家的教育,甚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全盘引进。毫无疑问,由于教育的共性,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教育上是可以而且应该互相借鉴的。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渊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政治条件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环境(人和资源的关系)不同等等,教育又应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过民族化的问题,现在我们又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既要有适合国情的统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要求,还要有适合地区的自然、文化和人的环境的不同要求。因此我国教育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世界其他国家,在教育改革中也有类似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众多的国家,如何使移民在语言和文化习俗上适应社会生活、生产以及发展的需要,就是一个在教育改革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一些国家的教育还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协调, 甚至矛盾的问题。可以说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面临的艰巨的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