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应有一定的超前性,

以摆脱教育使人在一个过时的社会中生活的窘境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不仅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战略意义,也阐明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以学校教育而言,青少年时期只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为社会服务的时间要比这个长得多,今日所学如果不考虑明日所用,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具有适当的超前性。

超前教育,在实践中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无论从科学知识上或一般的社会观念上,教育的变革常常落在后面。教育只能教给学生在科学进展中

已被肯定了的发现、发明、结论、原则,把它们编入教科书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作为一般社会文化总落后于存在,也不太可能迅捷地反映到教科书中。这就使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易摆脱使人在一个过时社会中生活的窘境,或者说,落后的教育往往容易培养出脱离当前社会实际的书呆子。

为摆脱这种状况,需要不断地改革教育。首先要把教育的改革和未来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该经常地更新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特别要注意新学科、新知识的补充,决不可以搞几十年一贯制;再一方面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要格外注意学生智能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使之具有较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和创造能力,决策的能力。这样即使所学知识陈旧了,他们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各方面变革所提出的新要求。

正因为教育正在受到多方面要求的挑战或压力,所以各国都在抓紧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综观近年来世界中学理科教育的改革,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综合理科的研究和实践;科学为大众的研究和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和理科教学的改革;中学理科教学中的高科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这些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并不是来自某些著名学者的倡议,而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还比较落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我们理应急起直追,进行教育改革。本书涉及的环境教育问题,是千头万绪的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因此只有融入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才能在整体上受到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