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家庭成员的职业、经济、性格、文化教养以及彼此间感情关系的综合产物。家庭气氛是无形的,但对人的影响却是有形的和深刻的。

家庭是人类爱情的产物。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家庭气氛会温暖和睦;

相反,家庭成员间感情隔阂,甚至勾心斗角,家庭气氛则必定冷漠无情。温暖和睦的家庭,容易造就乐观、和善、开朗、合群的孩子,冷漠不和的家庭, 容易造成悲观、忧郁、孤僻的孩子。由家庭气氛给孩子带来的这些性格特点, 对他们将来待人处世以及组成新的家庭,形成自己的家庭气氛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和睦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格外的顺从或过份的照顾,使孩子的个性变得消极、依赖、任性,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父母对孩子过份严厉, 孩子会变得胆怯、敏感、说谎,滋长潜在的反抗意识,容易同人群格格不入。如果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孩子会变得情绪不稳,多忧多虑,缺乏判断能力。若对孩子不良习惯和品性娇惯放纵,则往往会把孩子推向堕落和犯罪的泥坑。因此,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形成讲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爱集体、热情、活泼、勇敢、正直、社会适应力强的健康个性。

良好的家庭气氛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一成不变。父母若以静止的、片面的观念对待子女随着知识和经验积累而增强的独立意识,不仅容易造成子女事事顺从毫无主见的倾向,而且往往容易造成和子女间的对立甚至对抗,使家庭气氛严重地恶化。

家庭气氛,因家庭而异。形成和维持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主要责任在于父母。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促使家庭成员间做到相互了解、互相尊重, 并求得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

相互了解。古语说:知子莫若父。在单纯的环境里,父母比较容易了解子女。在复杂的环境里,父母并不一定了解子女,子女也不一定了解父母。因此,相互了解是家庭和睦相处的前提条件。增进相互了解方法在于沟通, 而沟通必须通过语言和行动两种方式进行。例如父母说明要求的理由以取得子女的自觉合作;让子女分担家务以取得相互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父母尝试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家庭问题也是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办法。不论子女的年龄如何,父母和子女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讨论共同行动,都可使家庭气氛变得更为愉快活泼。家庭中的谈话往往触及各种社会问题,观点的分歧是常有的事情。因观点分歧引起争论是正常的,正常的争论气氛应以不堵塞言路为界限。争论中父母要耐心听取子女把话说完,子女对父母的观点也不能一概排斥。面红耳赤的争论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往往不利,应注意培养心平气和的谈话、设身处地的想问题、宽容和真诚待人的家庭气氛。

互相尊重。在家庭里,父母的自尊是形成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的基础。父母应在子女的心目中享有威信。父母的威信产生于自身的言行,产生于父母间的互敬互爱及父母对长辈的尊敬,产生于父母待人处事的各种模范的行为。父母对工作一丝不苟、热爱学习、热爱公益劳动等模范行动,最能博得子女的尊重,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父母的严格要求不等于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什么,更不是大声斥责,甚至体罚。父母应尊重子女的合理要求,在对子女提要求时也应建立在共同商量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当孩子做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讲明道理,指出错误所在,同时应耐心听取孩子合理的辨解,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价值观的一致。父母同子女的分歧往往来源于不同的认知体验和不同的价值观。由于时代的进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人生遭遇和经验

的不同,父母同子女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往往很不相同。这也是人类自身发展引起的矛盾冲突在家庭上的客观反映。这种父母和子女在价值观念上的不一致,就是通常所说的“代沟”。凡涉及价值观问题时,父母都要慎重对待, 要理解问题的深刻性和解决问题的困难性,切忌简单地扣大帽子。在通常情况下,不妨彼此承认价值观的不同,不强求一致;而在一般具体问题上,展开平心静气的分析讨论,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取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