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涵盖的面非常广。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利用、改造、适应环境与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的历史累积。一个民族的文化保留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从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教堂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标志。寺庙是南亚、东南亚佛教文化的圣殿。北京的故宫、四合院,中国书画、陶瓷等文物,则属于中国文化。虽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阶级、集团的区分,但是,文化环境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各种文化环境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孕育着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文化目标。社会的大变动,例如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朝代更迭、民族侵略,往往造成(出现)新的文化因素,但是原有文化中有生命力的部分还会被延续下去,同新的文化因素互相融合、互相吸收。从历史的长河看,文化环境也是演变发展的。教育的发达、提高和普及,必然会逐步大面积地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首先认识客观世界,并且把认识客观世界作为人的生活目标,也就是确立人生观。再由这种认识引起态度上的转变,然后因社会态度的转变,导致社会面貌的改革。所以,教育改革也是促进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动力。

文化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它不只是文化资产的保护与艺术活动的推广,还存在于衣食住行整个生活环境之中。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衣食住行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成为本民族、本国文化的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不同国家的衣食住行又有趋于同一的倾向。现在人们对衣服的要求不只是穿暖,而且在衣服的式样、风格色彩方面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文化色彩越来越浓。饮食文化是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课题,饮食趋向科学化,讲究营养,讲究卫生,是人们对饮食的起码要求。大吃大喝,不仅无益于个人健康,而且有害于社会风气,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居住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在城市居民居住比较拥挤,公共设施还不够完善时, 提高社会公德水准,保持公共卫生,注意市貌市容,都是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必要方面。近年来由于经济开放搞活,城市人口骤增,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求得交通通畅。新修铁路、公路,开阔原有道路,增添停车场,修建立交桥、高速公路,这些都标志着国家交通发展的现代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是有文化的表现, 也是保持良好文化环境的积极行为。

由于教育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一些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的事物也属文化环境的内容。我们指的这部分事物是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校外创造的教育环境。这部分事物创造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们感到更实际、更具体,更综

合、更全面,因而能引起他们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在公园、广场、人行道旁建立的科学画廊,就是最普通的有教育的事物之一。

北京天文馆入口大厅里的“傅科摆”,使学生亲眼看见物理课本上学到的单摆运动能运用于观察地球的自转;座落在北京安贞桥畔的中国科技馆, 不仅设有中国古代的候风地动仪、简仪、仿古指南车等大型展具,还有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动操作的各种现代化的器械;北京动物园里集中了我国和世界的各种动物等等,这些场所无疑都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的乐园。这些能够启迪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教育内容表明,科学已不再仅限于课堂内和实验室中,它已深入和普及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

在美国,教育工作者设想在空旷的田野上排放一些机形古怪的大功率的观测机器,让中小学生们一来就会被这些闪亮的设备所吸引。当学生们操作这些机器时,他们发现这种机器能够深深插入地下进行“观察”。通过调节观察器的控置装置,学生们能够 在屏幕上看到电脑显示的地球各层结构的模拟图象。电脑同时用地层结构知识或者其它地球科学知识配合说明。这种有趣的实践方法将使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并去查阅书籍,进行探索,同时电脑还向学生们提供如何获取答案的建议。这些设想似乎都是天方夜谭,但是不难想见,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社会文化环境一定是个前途无量的宽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