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环境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一、环境教育的目标

1972 年 6 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有 113 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是发展环境教育事业早期的里程碑。作为该次会议第 96 项建议的结果,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环境教育规划(IEEP)。根据这一规划,1975 年 10 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环境教育国际讨论会,提出和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该宪章阐述了公认的环境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上述环境教育的目标又被概括为如下几点:

①认识: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和感受。

②知识: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有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重大责任和作用要有个基本的了解。

③态度:帮助个人和群体认识到环境的社会价值,对环境有强烈的关怀之情,以及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

④技能: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取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⑤评价能力: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因素等方面来评价所采取的环境措施和教育规划。

⑥参与: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1977 年,在苏联第比利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又进一步详细确定了上述环境教育目标。

就其范围来看,上述环境教育目标属于非正规教育的范畴。由于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正规教育对环境挑战的反应则姗姗来迟。直至 1989 年,在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第 29 号文件中,美国的亨格福德等人才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中学环境教育目标及对中学环境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的建议。

亨格福德等人提出的中学环境教育目标,是在第比利斯会议所阐述的环境教育目标基础上的修改。它包括 4 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具有生态学基础水平;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具有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调查和评价环境争议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解决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

我国中学环境教育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主要途径为:1.把环境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2.开展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3.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结合上述情况,我们规定普通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时,应该从现代科学观点出发,作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服从普通教育的总目标;二是体现该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三是适应中学生的特点,遵循教学论的原则。

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定环境

教育目标时,要着眼于使学生树立理想,提高道德品质,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基本技能。

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初步学习有关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①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意识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演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注意到在生产、生活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才能够使环境向有利人类的方向发展和演化。

第二,认识到人类的生存是与自然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点,只有建立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同时认识到环境污染可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管理而得到防治,从而能够自觉地为防治污染而出力。

第四,树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长远观点和强烈的责任感,从“人与环境” 的全局来考虑问题,同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现象作斗争。

第五,懂得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紧密关系。环境污染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和生存,是一个严重而紧迫的全球性的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协作,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配合。而环境教育将为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奠定广泛的基础。

②知识 让学生了解环境概念(主要观念)和基础的认知。环境教育中最主要的概念和知识有: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的根源、危害及防治, 人口,经济和技术,环境决策,环境道德等。让学生对整体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人类在环境中担当的角色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等有基本的了解;从环境中获得多样化的经验。本书第四部分对环境教育的内容有专门论述。

③技能 在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技能,以便促成对环境问题的合理解决。除包括运用环境科学知识所需的实验及监测等技能外,一些用以确认和帮助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技能是:

第一,能够辨认出环境问题。第二,界定环境问题。

第三,听取各方面意见。

第四,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科学分析。

第五,尝试提出改善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④环境道德观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价值判断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有时候超过环境教育学习活动本身。正是感觉到,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或严重、才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学生了解环境教育的原理、概念和知识,产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愿望。我们固然要重视问题的解决,但是更应提醒人们不要让问题产生。举例说,一个学生主动去捡拾起废弃的物品,只能算是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而关切并改善那些乱丢垃圾的个人行为,才是问题的重点。显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已涉及到人的生活价值这个根本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与其相应产生的有形污染。一般消费者非常容易受诱人的广告影响而不考虑后果,而受过环境教育的学生则应对此取审慎的态度。每一个学生在考虑自己行为的时候必须预想到结果,必须要依循价值判断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以谋求与环境和谐相处。每个人在行动之前就须考虑替代方案及其结果与感受,这就是一个人的环境道德观。这里的认识过程是:展示一个问题给学生;学生提出替代解决方案;学生考虑每个替代方案的结果;学生表达他们对各个替代方案的感受与看法;学生作一自由抉择。

这个认识过程能帮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个人信念、态度、行为,并承诺不论在校内或校外都自觉坚守不渝。这个过程帮助学生考虑替代解决方案以及各替代方案的推行。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特别注意认真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检查他们陈述出的信念、态度以及价值观是否和自己的行为一致。

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做出合理的环境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它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

⑤参与 这里所说的参与,主要是参加有关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演练。有关环境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认识等,都将被综合运用在环境问题的演练上。

环境问题的演练,不仅是发展学生对于环境的兴趣、理解以及认识,要强调解决问题和评价价值的技能,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正面性的活动,活动步骤除上面“技能”所述五点外,还包括计划的执行及评价执行成效。

一些环境问题的演练并不一定要强调问题的导向。比如,对初中学生可以让他们对校园进行一些调查,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重视,让他们接触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对高中学生则可让他们去解决一些校内外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演练,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要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做一些事。例如,让学生养成见到垃圾随时捡起放入垃圾箱的习惯,设计制作海报以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写信和提倡议给决策制订者以表达对环境的关切,配合有关环保业务部门进行水污染测定,等等。

以上目标的实现,对初中和高中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环境教育重点放在情意的(情感的)、认知的(知识的)和技能一行为的领域。在初中,重点应该放在情意、认知的领域;而高中则应该强调认知和技能一行为。应该提供和创造机会给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去感受他自己周围的环境。给学生创造条件了解和体会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便养成判断周围环境的经验。比如,住在大城市的学生, 可能没有经验过清馨的空气,宽敞的农家庭院,甘甜的泉水,茁壮的树木和肥沃的土地。他可能因为缺乏以上经验而失去衡量周围环境的标准。相反, 一个生活在山区的学生,可能只知道他周围原始的自然环境,无法想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需要注意环境问题,自然也不会自觉提出维护环境的任务, 其后果只能是使环境日益恶化。

总之,一个中学生很难有了解自身所处环境,并作出评价和对策的能力。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这正是设置环境教育课程的根据。如果学生能够欣赏并尊重环境资源,进而理解环境问题,他便会进一步去学习并保护他所欣赏的环境并愿意为环境保护采取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