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牛渚怀谢尚
开元十五年(727 年),李白由广陵赴江夏,途中泊舟牛渚(今采石), 作《夜泊牛渚怀古》,借东晋谢尚识才提携袁宏一事,抒发自已怀才不遇的感慨。所以,今天采石翠螺山上有座“怀谢亭”。当时李白泊牛渚只是路过, 诗仙本人不会想到,35 年后,他就归葬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明代有人说他“长安市上眠不足,长来采石江边眠。”
公元 762 年,李白病逝当涂,葬于“龙山东麓”,55 年后宣款观察使范传正才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迁葬“青山之阳”。李白的死有不同说法,一是说他“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一是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 做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后来民间传说增加了李白捉月落江后,骑鲸上天的神话。
为了纪念李白泛舟采石、醉后落水、骑鲸上天的说法,北宋时有人在采石李白墓前建“捉月亭”,将李白宫锦袍奉于亭中。除捉月亭外,采石矾上
的联壁台又称“捉月台”。因此台是一巨石翘首,突兀江流,使人很容易联想诗人飞身人江捉月的飘逸形象。
尽管李白是历代少有的大诗人,但他逝世后,直至明朝初年,采石只是“十字遗碑三尺坟”,除了采石镇上的衣冠家外,并没有什么纪念性的建筑, 供人凭吊。明朝正统年间,才建了谪仙楼,供太白像于楼上。自此,这座滴仙楼便与武昌黄鹤楼、巴陵岳阳楼并称“长江三楼”。又经过几代毁损修葺, 清康熙年间更名“太白楼”。鉴于李白崇尚道教,今日之大白楼近看似座道观,由于光绪年间最后一次施工是湖南工匠,因之此楼具有湖南建筑的风格。太白楼共三层,一层“咏恩厅”,二层“李白纪念堂”,三层“风月楼”, 陈列李白座像一尊。太白楼东是古朴清新的太白堂,包括太白堂、同风阁、骑鲸轩、仙侣斋、吟香馆、叠翠楼、松云居、酌霞轩等。建筑格调为江南风格。太白楼、太白堂捐翠螺,枕长江:月照长江如血,云拥青山茫茫,诗魂长存。登楼环眺,想诗人仙风,胸中既有块垒愁绪也会倏然荡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