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一宝
安徽淮北地区,各式小吃店前,常常见到淮北大汉,手提长嘴大肚的汤壶,一边对着碗倒汤,一边向人吆喝:“喝 喝 ,清嗓蕴饱哩!”人们抬头一看,门牌上都一个大大的“ ”字,酷似江浙一带的门“福”。外地人品尝时汤之后,不免要指着门牌问道:“这读啥字?”他们便爽快他说: “就读 (啥)。”
,读 Shá(啥),若是外地人,只好望字兴叹,喝其汤,才知一汤名。其发明权,似乎非淮北人莫属。可见“”汤,也属安徽一大特产。
提起这”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1909 年津浦铁路修筑到宿县曹村,曹村所有小吃店铺只供应饶饼、大馍之类。天气炎热,民工众多,光就白开水吃干粮,民工渐渐招架不住。其中有一家曹山小吃店,率
先干、稀结合,一下招来许多民工,发了大财。其他店也仿而效之,蜂拥而上。山东德州人王民汶见有利可争,亦来经营大饼大馍,并以鸡丝汤吸引民工。一次,王民汶杀鸡忘了取出鸡嗉子,等汤做好了,鸡嗉子中的麦仁也煮进汤里,没想到做出的汤却别有风味。一下子民工盈门,排队等吃。有人问: “这叫啥汤?”他不便说出真相,也就随问随答:“就叫啥汤!”后来,阜阳一老学究经过曹村,下榻王家,品尝了这一美味,并拍案叫好,当即提笔写下一“”字,民工围观,他振振有词他说:“月”者为肉,“一”者为地,“非”为土上禾,“天”字者,“民以食为天”也。从此“ ”字与“ 汤”,不胫而走,风行淮北。于是淮北又有顺口溜说:“淮北一宝,
汤最好;只知其字,字无考。”
其实,该字可考。查《中华大字典》未集“肉部”,收有“ ”字。注曰:“悉盍切音吸合韵。 ,肉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