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歌“堰仓”

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在淮北平原还把它当节日过。

二月二的节日是从五更过起的,雄鸡三唱,天蒙蒙亮就开始“击鼓”。多半是老年人击物作歌,边敲边唱,子孙和之:“二月二,敲门框,打的粮食没法放。”“二月二,敲梁头,蝎子死在梁里头。”“二月二,敲瓢碴, 十只老鼠九只瞎;还有一只不瞎的,跪到东院老猫家,老猫逮住撕吃了。” 等等。此时全家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据说,这种击歌起源于元末刘福通起义时,利用这种击物唱歌,糊弄官府,组织农民。

击歌罢了,就开始“堰仓”。就是将家中青灰(草木灰)拿到外面的场地上,堰上一个个大圆圈,圆圈中间分别放上一撮撮各种粮食,用青灰盖好。这自然是希望堰的仓又多又大,秋后的粮食收得多。

清早到来,各家做好煎饼,加葱花蛋。又拿出葵花子、炒豆。一群群孩子吃着煎饼、葵花子、炒豆,嬉笑着寻找自家的粮仓,比赛着各家的粮仓大小:拍手唱着:“粮仓大,收粮多:粮仓圆,藏粮好。”真是其乐无穷!

天色一晚,各家又拿出珍藏月余的年货,如麻糖、欢团之类,全家坐在灯前,开始“咬蝎子”(吃剩余的年货)了。蝎子这东西委实可恶,天一热到处有,碰到你,便蜇得你黄爹爹,黑妈妈地叫唤。农民们把灾难比作蝎子, 希望在年初把它“咬”去,盼望夏耘秋收时能趋福避祸。尔后,点着桅灯, 全家来到场地堰的仓前,放一挂爆竹。然后回家睡觉,迎接丰收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