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煤都景色新

淮南市成立于 1951 年,淮北市成立于 1971 年,岁月不长,但都以生产煤炭为重点,习称“两淮”。

早在唐代相地筑城时,就发现“投火可热”的“石墨”。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就“遣人访获(石炭)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今安徽萧县地),闻讯大喜,遂作“石炭歌”:“岂料山中有遗宝,石落如瑿万年炭”,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其后各代均有开采,但都用手镐挖掘,产量极低。据《重修凤台县志》记载,明代“舜耕山(淮南市南郊)产煤,旁郡邑资之者甚多,舟车连载, 百里不绝。”1911 年成立大通煤矿,逐渐用简单机器代替人工采掘方法,就此每采一吨煤要浪费一半以上,平均年产量不足 40 吨。日本侵占淮南以后, 一方面进行掠夺性开采,另方面强迫工人劳动,1941 年冬竟把 260 名工人装进麻袋,投入淮河,有病者被关进“大病房”,折磨而死。不到一年内,就埋葬矿工 1.3 万多人。大通矿“万人坑”,至今仍是爱国主义教育好课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探明储量,1958 年各路大军云集这里,进行大规模煤矿建设。现已探明,安徽全省煤炭储量 259.11 亿吨,保有储量251.16

亿吨,居华东之首,全国第 6 位,年产量约 3500 万吨,居全国第 8 位。今淮

北已建设 14 对生产矿井,原煤年产量已突破 2000 万吨,洗精煤 500 万吨;

淮南有矿井 10 对,年产量为 1400 万吨。安徽煤炭主要集中在淮北、淮南, 故有“煤都”之称。

“两淮”煤炭工业,不仅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而且也是“两淮” 工矿城市的特有风貌。

淮北以滩溪县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厂房高楼鳞次栉比,马路街道纵横交错,市政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淮南则以矿建市,矿开到哪里,哪里便是城市的一部分,这样东西绵亘百里,分十数块,三大片,或依山或临水或沿线(公路线、铁路线)而建,形成“半是城市半是矿”的格局。

“两淮”以煤为先,同时又是个风景美丽、名胜古迹颇多的游览地。我们不妨先游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