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诗文地”:池州

池州是沿江大地上的一块宝石,她物产富饶,土特产有香菇、木耳、板粟、猕猴桃、珍珠、鲥鱼、螃蟹,仅中药材就有 1300 多种。尤其那优美的风光引人瞩目。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名山九华的佛学文化。除此以外,让人流连忘返的是池州的“山水洞”风光。在 8000 多平方公里的池州,坐落着千山万峰,九华、齐山、历山、牯牛降在千山万峰中各领风情。如果说九华山的个性是奔放、峻拔,那么齐山就是含蓄浑圆。除山以外,千千万万的溶洞是池州的一大特色,池州简直就是溶洞的世界。美丽的池州可供游赏的内容, 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众多的文物古迹。

池州濒临长江,因名山秀水众多,许多名人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使得池州声名远扬。这长江边的秀美之地,有“千载诗人地”的誉称。东晋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乘舟而下来到东流种菊,为东流留下了“菊圃”、“菊台”等胜迹。有“总集之祖”之称的梁昭明太子萧统年轻时曾在他的封地贵池读书著文,常到玉镜潭垂钓,郎山“昭明钓台”被列为全国十大钓台之一。萧统 31 岁早逝,贵池人在他生前活动的地方建起了文选楼、铭德堂、紫气宫和衣冠家。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 足迹遍及池州,在这里留下了 45 首珍贵的诗篇和美妙的传说。在唐天宝八年

至上元二年的 12 年中,李白五次来到池州。第一次是在公元 749 年至 750 年,他从南京经当涂、宣城到池州。顺长江水路到池口入秋浦河,溯流到贵池城,再进入青阳,登九华山,而后返回,从蛟口离开池州。第二次是 753

年至 754 年间,李白仍从南京出发,从池口顺清溪河而上,游览了平天湖、齐山、万罗山、玉镜潭,然后再上九华,又从青阳陵阳经铜陵去了扬州。第三次是 754 年至 755 年问,李白再次沿清溪河游览,上九华。第四次是 756

年,路过池州,看了玉镜潭、石城和蛟口。第五次 761 年,李白已年老体衰, 穷困潦倒,来池州后走动很少,是来向他喜爱的池州诀别了。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对池州情有独钟。池州的山山水水,许多地名与李白紧紧联系。如大王洞景区的醉仙石、天书崖、结义树、仙鹤松都是由李白的传说而来。

杰出的晚唐诗人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刺史,他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也使贵池小小的杏花村名扬海内。杜牧已去千年,杏花村酒香冽依旧。宋代政治家、散文家范仲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池州度过,年幼亲生父母早逝,随继母改嫁青阳县长山,虽艰辛贫穷,

但不坠青云之志,26 岁考上进士,为官、为学均有非凡的成就。青阳人在长山建了“范文正公祠”和“范希文读书堂”,纪念他。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曾在他州经过知州,留下许多为官廉正的传说。他当年手书的“齐山”二字,被镌刻在齐山的崖壁上。著名爱国名将岳飞也曾到贵池,留下了豪迈的《池州翠徽亭》诗。

从古至今,来池州隐居、观光、任职的名人还有葛洪、刘禹锡、梅尧臣、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朱熹、李清照、陆游、杨万里、文天祥、汤星祖、袁枚、吴敬梓、史可法、姚鼐、魏源、康有为等。

秀山丽水的贵池,世世代代出了许多人才,如唐代诗人费冠卿、杜荀鹤, 明代状元黄观,太子太保毕锵,著名学者施达,爱国学者吴次尾,清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吴襄,兵部尚书王宗诚等,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朝朝一代代,池州美丽的山水,杰出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俗风情,使得这块土地更加灿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