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痴如醉的“倒匕戏”

倒匕戏,又称“小道戏”。以当地民间歌舞和江淮语言为基础,并借鉴省内徽剧、端公戏、嗨子戏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唱腔和剧目,成为富有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戏种。

起源年代无考,但在太平军中就有职业性的流动班社。有时以庙会、青苗会形式演出,农民称之为“徽调土唱”。进城后,常与京剧合班,人称“乱弹”,解放后才摆脱混杂的局面,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倒匕戏唱腔比较丰富,属于曲牌体,分主调和花腔两类。主调擅长叙事、抒情;花腔活泼明快,近似民歌。演出中以小嗓子为特点,后台齐唱帮腔, 以增强剧情气氛。因早期多用锣鼓伴奏,形成独特锣鼓经套,有“满台锣鼓半台戏”之说,解放后改进伴奏,增加弦乐。1955 年改为庐剧,成为省内主要剧种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各地方言、民俗等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中路(皖中)流畅细腻,西路(皖西)高亢粗犷,东路(芜湖、定远等) 柔和委婉。其剧目有 100 多种,其中《休丁香》、《讨学钱》.《借罗衣》等剧情较好,艺术性较高。合肥市庐剧团王本银、丁玉兰等吐字清楚,道白有韵,善于用“小嗓子”,唱腔优美,表演时载歌载舞,使合肥戏迷们个个如痴如醉,一唱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