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道教文化

齐云山最早的开山道人相传是唐代的龚栖霞。南宋的时候,在齐云岩建起了佑圣真武祠。当时传言齐云山真武大帝的神像是百鸟衔泥塑成,并且非常灵验。一时间,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自此创立了齐云山道教的基业,明朝这里道教活动更加兴盛,辟建齐云观于齐云岩, 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武夷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观建筑、规制大多仿效武当,像建于紫霄崖的玉虚宫、挑花涧的静乐宫都是武当的气派。所以在道教中,武当别名太和,齐云别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成规模后,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所以古人又称齐云山为“江南小武当”。

明代嘉靖皇帝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万历年间,天师道正一派得以立足于齐云,原来的全真派服从天师道转为正一派,但在教规仍宗“全真”, 形成了全真与正一两派同存一山的格局。以月华街太素宫为中心属正一派, 而玉虚宫、洞夭福地等处仍保持全真派。正一派可以有家室,不忌酒肉,授徒传教,父不传子,俗称“火居道士”。而全真派炼丹清修,遵守戒律,须

出家,禁荤酒,俗称清修道士。两派以正一派为主,统领全山。

旧时齐云山道观经常做水人连度等道场。徽州民间为了祈祷丰收,自古有几个村共同组成“社火”,以村数命名,如“十八社火”、“十二村社火” 等。

齐云山香会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到十月初一。每年初秋,各道房到各县邀约旧主顾,清扫道路,做好迎接朝山香客的准备。七月十五以后,浙江淳安,开化,江西婪源,徽州各地香客依照固定日期起程进香。最高潮是九月初九重阳会期,也是玄天上帝登极日,这天山上香客多达 5000 余人,盛况沸腾。浙西一带进香队伍,打的是“大九华齐云进香”旗帜,一路合唱:“南无万佛教主、玄天上帝菩萨、南无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等菩萨佛号。香客队伍到了齐云山脚登封桥南公馆,列队登山。山上主要道房已派道士在三天门守候迎接。次日由香会会首率领,在道士的引导下,遍谒各观宫祠, 下午和夜晚举行斋醮法事。道房派人为各香客的香袋加盖“齐云进香”印鉴, 香袋上印越多,显示进香次数多而引以自豪。香客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 捐些香火钱,挑选些山货回去送人,俗称“结缘”。第三天偃旗息鼓返回, 行至登封桥回香亭将剩余的香烛纸箔烧化。

齐云山除朝山香会外,楼上楼观音洞农历九月十九观音会一年一次。岩前镇正月十五夜龙灯会,村民抬着香亭,舞着布龙灯登上齐云山,在太素宫前舞耍酬神。兴尽,龙灯、香亭就地焚毁后归。此外,三月三西王母诞辰, 齐云山要举办蟠桃会庆祝。

齐云山是道教名山,但在历史上佛教也在此兴盛过,最早的佛教活动也是唐代。南宋后期道教兴盛,形成佛道两教并存于齐云的局面。到了明嘉靖年间,皇帝向道,佛教随之被排斥,甚至把佛教的十八罗汉充作真仙洞府中玄天上帝的护卫神。道佛神像列于一殿,也的确是宗教文化的奇迹。

清代,只在白云岩有些带发修行的女尼。传说是黟县西递村出外经商者, 妻室在家怕遭奸盗,捐款在白云岩辟一方净土,建尼庵,将妻子安于其内。民国年间在山修行的女尼有 10 多人,夜深人静,红鱼青灯,香烟缥缈,金罄玉萧,清音远扬,她们以修行为主,无需下山化缘。此处也可见徽商妇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