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三峡

长江三峡,驰名中外;淮河也有三峡,同样令人神往,它不仅风光秀美, 还有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淮水自桐柏山滚滚东来,至八公山下回环北折,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殃山口——这是淮河第一峡。硖山口是三峡中最窄的一峡,平均宽约 300—400 米,最狭处仅 100 多米,两岸危岩对峙, 峭壁如削,硖山口的东西硖石即原来的硖石山。相传硖石山原是一座整体, 因淮水被其阻塞,泛滥成灾,后被大禹用神鞭劈开,于是分成东西两座山。从此淮水畅流,农田受益,百姓安居。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西陕石山建禹王庙一座。禹王庙前山如铜关,涛似惊雷,被称为八百里“长淮津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硖石山上有古城废墟,那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时,东晋龙骧将军胡彬的水军寨垒遗址。硖山口又是淮河上风景胜地,“硖石晴岚” 是寿阳(寿具)八景之一。禹王庙前慰农亭,有对联一幅:“寻胜值公余, 看准水安澜,硖石拱秀;系民怀在隐,顾春耕恒足,秋稼丰登。”

淮水出硖山口恢复东向,经凤台,入怀远,于荆、涂两山之间婉蜒流过, 这便是淮河第二峡——断梅谷。东岸徐山海拔 338.7 米。西岸荆山高 258.4

米,两山狭谷宽 600—900 米,河流不缓不驰。涡水于荆山北麓入淮,山麓有卞和洞、白乳泉、望淮楼等名胜,山顶建有启庙。与涂山顶上禹王庙隔河相望。登临绝顶,但见“两山如虎踞,双水似盘龙”。由此不禁想起那古老的传说:相传大禹曾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后仅仅 4 夭就外出治水,10 余年未归。有一次大禹路过家门,他儿子启刚呱呱坠地,他都没进门看一看。涂山氏盼禹归来,天天在山坡上张望,后竟然化为一块石头,这就是留存至今的望夫石,又称为启母石。几千年来,启母一直关心地望着淮河。淮河继续东进,绕过珍珠城蚌埠,流向第三峡——浮山峡。

浮山峡位于嘉山具的浮山集和江苏泗洪县的潼河口之间,两岸山丘都不高,北岸峰山海拔 82 米,南岸主峰紫阳山海拔 111 米。两山相距约 5000 米,

是山峡中最宽的一峡。这样宽的山峡,河水本可畅通无阻,然而在 1400 年前,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竟拦河筑堰,使淮水断流,史称“萧梁堰”。截流后, 沿淮数百里一片汪洋。公元 156 年秋,淮北暴涨,浮山堰被冲垮了,倾泄的洪涛,将下游村镇数十万居民、军士漂没入海,造成惨绝人寰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