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

包公祠,今称“包孝肃公祠”。在合肥包河公园香花墩,祠为纪念北宋清官包拯(999—1062)而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河,由包拯得名, 相传宋仁宗赵祯曾赐包拯巢湖,包拯辞而不受,最后,宋仁宗将庐州一段护城河封给他,他接受了。但他规定,家人只能用这段护城河栽树、养鱼、种藕,有益千百姓,而不能卖钱。后人把这段护城河称为包河。香花墩,为包拯读书处,亦称包公墩(实为包河上一小岛)。周围“蒲荷数里,鱼凫上下, 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墩内曲桥幽径,亭台小榭,杨柳抚波,为游憩佳境。

包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清代重修。祠堂为四合院, 正殿 5 间,两厢各 3 间,屋后四廊相连。大殿正中设包拯坐像,梁悬“节亮风清”、“包正芒寒”、“庐阳正气”匾额,还有包拯石像等。西厢存有包公墓出土文物和包拯《家训》碑刻:“后世子孙仕官有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祠东有包公井、流芳亭。因包拯是著名清官,后人有种种传说。如包公井水清甘美,但贪官饮之头痛,如能痛改前非,改恶从善,饮则即好,故而又称“廉泉”。旧时还有清心亭、直道坊,皆取包拯《书郡斋壁》诗意而名。原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历代兴废事,古迹多变迁,但这里仍然如邑人龚镇湖、陈斌撰联所云:

深柳依然读书处;香花不改旧时墩。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说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