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观察细菌、动植物的组织、金属的结构等细微物体,要用显微镜。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很多倍,下面我们来说明它的原理。

显微镜的主要部分是装在镜筒两端的两组透镜。每组透镜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一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叫 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图 2-24 是显微镜的成像光路图。物镜 L1 到被观察物 AB 的距离稍大于物镜的焦距 f1,通过物镜得到放大的实像 A′B′。A′B′对目镜 L2 来说是物体,使 A′B′位于目镜的焦点 F2 以内,这样通过目镜就得到 A′B

′的放大的虚像 A″B″,从图上可以看出,A″B″的视角比眼睛直接看 AB 时视角大得多,所以用显微镜可以看清非常微小的物体。

人眼只能看清大小为 0.1 毫米左右的细节。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为1000~1500 倍左右,可使我们看清物体万分之一毫米左右的细微结构,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观察能力。但是要观察物质更细微的构造,例如晶体的结构、分子、原子等,光学显微镜就无能为力了,必须用放大率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望远镜 观察远处的物体或天体要用望远镜。望远镜的构造有不同的型式,下面我们介绍开普勒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 1611 年发明的,主要用来观察天体,所以叫做天文望远镜。它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对着远处物体的一组叫做物镜,对着眼睛的一组叫做目镜。但 是跟显微镜相反,望远镜的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如图 2-25 所示。从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经过物镜 L1 后,在焦点以外距焦点很近的地方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 A′B′。目镜 L2 和物镜的焦点是重合的,所以实像 A′B′位于 L2 和它的焦点之间距焦点很近的地方,L2 以 A′B′为物体,形成放大的虚像 A″B″。这样, 当我们对着目镜观察的时候,进入眼睛的光线就好像是从 A″B″射来的。A″B″的视角大于直接用眼睛观察天体时的视角,因此从望远镜中看到的物体使人觉得离自己近了,看得清楚了。

望远镜的目镜越大,进入镜中的光就越多,所成的像就越明亮清晰。这对于观察传来的光很弱的遥远星体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制造和安装的困难,透镜的直径很难大于 1 米,所以天文台用的大型望远镜多为反射式的。这种望远镜是牛顿在 1668 年发 明的。反射式望远镜的原理如图 2- 26 所示。它用一个很大的凹面镜代替物镜,从遥远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 经凹镜 C 反射后,向焦点会聚,但是在光线还没有会聚到焦点以前,就被平面镜 M 反射到目镜 O 中,形成实像。反射式望远镜的凹镜可以做得很大, 能够集中较多的光,使成像明亮清晰。凹镜的口径越大,能够看到的宇宙范围也就越大。现在世界上已有口径为 5 米的反射式望远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