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00 年以来英国出口贸易性质的变化。
① 1914 年爆发的欧洲大战对贸易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至今这种影响还没有完全 消失。战争期间英国似乎贷给俄国五亿六千八百万镑,法国五亿零八百万镑,意大利 四亿六千七百万镑,并贷给其他国家一些钱, 共计十六亿四千万镑,而它自己则从美国 借了八亿四千二百万镑,J.M.凯恩斯在其 1919 年出版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 一书中注意到了这些和其他有关的事实。
拿破仑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莱比锡和滑铁卢两次战役以后的岁月。但英国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在 1830 年,它的铁路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多。
1840 年欧洲大陆和美国超过了它。1860 年它们的铁路各比英国多两倍,现在欧洲大陆的铁路比英国多八倍,美国比它多九倍。当然,它的双轨、三重轨和四重轨铁路的百分比比任何其他大国都多,但即使把这一因素估计在内,仍很显然,单纯依靠它自己的资源,不管多么努力地进行开发,也无法长久维持其统治地位。英国能获得统治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其人民具有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大陆战祸频仍。1815 年战乱暂告结束,无怪乎1840 年前后一些有识之上敦促英国议会和政府较为自由地处理对外商业关系,着重强调了限制政策的徒劳无益。他们认为:英国要管柬其他国家,那是不可能的。它的不准输出机器的禁令犹如一纸空文,工业正在它的四面八方成长。它愈是不准从其他国家输入小麦和其他它们可以提供的东西,它们就愈渴望发展工业,渴望摆脱对它的依赖。依靠限制性关税和法令,它也许可以暂时阻止它们进步,但却因此而刺激了它们与它竞争。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大陆上的织布工从英国纺纱工那里得到除了最粗的棉纱(一磅不到两柄的棉纱)以外的所有棉纱,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自给率就达到了 40% ,瑞士甚至达到了 70% 。①这种趋势一直在不断发展。现在英国输往欧洲大陆的棉纱和棉纺织品几乎都是上等货;其原因之一是:它的粗货在许多市场上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并且被重税排斥于一些市场之外;而它的上等货则由于多少有些垄断价值,能够闯过关税壁垒。另一个原因是,对较优美、较雅致的棉纺织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1820 年,五分之四的英国棉纺织品输往欧洲和北美。虽然英国也向亚洲输出很多棉纺织品,但它却带回来价值几乎相等的、质量更好的棉织品。这种情况现在几乎颠倒了过来。欧洲现在从英国只购买上等棉纱和上等棉织品,其每磅的价值要比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从英国购买的花布的价值高得多。
1840 年,英国的许多大工业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如果这些国家富有,而运输又便宜通畅,它可能得到一个比其实际制造品输出额大十倍以上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条件只是它能足够迅速地增加工厂和熟练工人。
诚然,萨克森的袜子、西利西亚的亚麻布、法国的丝绸扣其他一些制造品顶得住英国的竞争,而且英国人科克里尔在比利时创办的铁厂大于英国任何铁厂,拥有极好的设备。但它们缺乏资本和熟练工人,英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很不够,然而几乎每一新企业都有英国资本帮助,并都由监护英国机器
① 《制造业委员会报告》,1833 年。问题 5,368。那时英国非常害怕的是美国的竞争,部分是由于美国运输原棉的费用较便宜(这一因素当时要比现在重要一些),部分是由于美国的机器设备得到了很大改进, 而英国却没有立即采用新技术,还由于当 时美国妇女几乎只能在棉纺业中就业,因而她们的工资比较低。
的英国工头管理。
至于毛织品及毛线的输出,其历史基本上和棉织品相似,但细节有很大不同。因为,在生产普通毛织品中老式设备从来不象在生产棉织品中那样不适用,因此连一个很落后的地区也能把自己的羊毛造成有其自己某种天然风格的坚实材料。所以,英国毛织品的输出从来不象它的棉织品输出那样,在世界产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英国毛料在式样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领导着世界潮流,而且英国最善于制作男装的上等毛料,虽然在女装的式样和材料方面稍稍落后一些。它的最好的毛料甚至可以越过美国的极高的关税壁垒。
法国也有许多非常高级的、非常昂贵的毛织品和精纺毛织品在英国市场上出售,还向英国出售一种薄绒纱,这种薄绒纱由于用料讲究、便宜、图案新颖、符合英国人的口味,所以曾在英国盛极一时。英国似乎只从法国那里买进大量的货物,其质量和价格都与它卖给法国的货物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贸易统计资料告诉我们,1846 年以后,服装的输出额增长特别显著。其原因是,马铃薯的歉收、黄金热和 1848 年的危机使英国移民大量涌到一些新国家里,这些移民都愿意买家乡的衣服而且其中有许多人出得起高价。英国服装由此而开始大量输出,而且几乎完全输往它的殖民地。它的一大部分殖民地贸易一直是由食品、衣着等构成,因为它的儿女们喜欢老家的式样。它为侨居印度的英国人输出的东西基本上也是食品和衣着。这使人们联想到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国旗所到之处贸易随之而来。”推动英国的殖民地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英国的船只经常来往于它的殖民地,后来又与殖民地建立了定期通邮制度。英国还借资本给殖民地,同时英国商人向殖民地的店主赊销货物。此外,那些管理殖民地的铁路和企业的人可以从英国制造商那里更有把握、更方便地买进机器设备。这些因素因国旗相同而增加了份量。不过大部分贸易并不依靠国旗。阿根廷与意大利之间存在大规模贸易,是因为有许多意大利人住在阿根廷,而这两个国家并不在同一国旗之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和情感的影响很容易减弱。现在,那些记得起英国本土的人,在几乎每个英国属地里都只是总人口之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很自然地,同相对于人口和资本而言缺少土地的英国比较,这些新兴国家在农业、矿业和其他许多工业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与美国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具有更多的共性。
因此,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英国殖民地,居民中与英国保持亲密个人交往的人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断减少,而德国人、美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他们与英国的关系不象同他们本国那样亲密)所占的百分比则不断增加,虽然他们所占的百分比仍比较小。英国依然供给其殖民地大部分所需的资本,而且向他们输出的“无形的”劳务额也很大。但德国和其他国家现在开辟有通往英国殖民地的航线,虽然航线上的船只不多,但运送的都是精选的特产。同时美国在与加拿大自治领的西北部的贸易中,占有几乎独一无二
的地理上的优势。结果,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额下降了。
上世纪中叶,英国在工业方面确实比其他国家都发达,因而其输入品是其土壤和气候不容易供给的粮食和原料,以及其他国家制造的式样较好、价格较低的少数制成品和机器设备。其中某个国家在某种新工业,或某种新机器和新工艺方面或许能暂时超过它,但只要它愿意,就能迅速地赶上去,因为它已拥有所需要的资本和所需要的主要技术。另一方面,近年来主要的西方国家已几乎处于同一工业阶段,它们相互之间部从对方购买改进的机器和许多种半成品。
但另一方面,落后国家则很少需要这些东西。它们觉得纺纱机没用,不想得到机器纺的棉纱,却很愿意输入花洋布。它们宁愿输入自行车,而不愿输入自行车零件,更不愿意输入自动车床来制造自行车的车轮。因此,落后国家对英国货物的需求,总是随着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大部分变化都相同,但细节上也有许多差异。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一些生产部门对英国货物的需求,可能从成品转为半成品;而该国另一些部门对英国货物的需求,则可能从普通半成品转为质量特别高的完全制成品。
一个“新兴”国家(即先进国家的移民正在迅速建设的国家)可能除少数工业外其他一切工业都很落后,而特别适合该国条件的工业则居于领先地位。一个新矿区如德兰士瓦或西澳大利亚,可能比西方任何一个工业中心都更迅速地采用电气设备以节省运输和捣碎的劳动,然而纺纱机或织布机则可能对它没用,普通布匹的用处也不大。它宁愿输入现成衣服来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阶层,他们愿意做报酬不高的普通工厂工作。一般说来,新兴国家首先发展的是很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充足的干劲,而不大需要高度专门技术的制造业,这种制造业所需的按人口计算的资本支出不是很大,并可以最有效地利用本国的物质资源。同落后国家一样,新兴国家选择英国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变化,也表现出许多交叉趋势。两者的交叉趋势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为落后国家要避免的是耗资巨大的事业,而新兴国家要避免的是花大气力而得不到好报酬的事业。但在后一种情况下和在前一种情况下一样,交叉趋势将使人们根据粗略的总计统计得到的简单推论很靠不住。